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浅述中国现代文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二级学科,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本科是必修基础课程,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也属必修课程。由于二者教学对象不同,无论在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这就要求从事这门学科教学教师明确自己教学对象,针对不同对象具体要求、条件与目标,设定这门学科教学要求与方法。对于中文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大量地阅读作品,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历程,包括重要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掌握中国知识分子整个追求、奋斗与反思大致历程,虽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与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学习、感受、剖析,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继往开来,薪火传承,则可以作为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在专业学习同时深入思考问题。相对于中文专业本科生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求与目标均有所降低,再加上教学课时也相对较少(只有80个学时),不可能像中文专业教学一样,文学史、文学思潮与流派及作家作品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做出取舍。下面以笔者近几年教学经历为例,浅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及其经验教训。我曾给中文专业学生讲授过几年中国现代文学,初次给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讲授这门课时,虽然对两种专业教学目标差异性也有所意识,但考虑到汉语国际专业培养目标是向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积淀了千年传统文化发展到20世纪初期时迎来了一次剧变,中国文化由此开始走向现代之路,中录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发生裂变大致历程,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该了解中国文学从古典演变到现代过程,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现代文学作品,来认识中华民族所拥有美好情操与传统文化积淀,无论对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与现代文学素养,还是向外传播中国现代文化,都大有裨益。基于这种考虑,我基本沿袭了给中文专业授课方法,文学史梳理、文学思潮与流派形成与发展、作家作品解读等全面兼顾。但受课时所制,复杂文学史过程只能作粗略化地处理;对文学思潮与流派形成与发展也是做大概介绍;在作家作品上,除了鲁郭茅巴老曹等几位文学大师,包括萧红、钱钟书、张爱玲等这样大作家也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做结果是,学生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文学思潮与流派以及作家作品都有所了解,却又都一知半解,他们收获是一门混沌现代文学课。文学史过程本来包含了复杂思想过程与历史过程,用简单粗略方式处理,不仅无法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真相,还可能使学生对某些复杂文学现象认识流于片面与武断。文学思潮与流派形成与发展也不像一般现代文学史教材描述得那样简单明晰,并且,隶属同一流派作家在创作上也会有较大差异,对思潮与流派梳理需要相当时间保证。文学大师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感悟与领会现代汉语语言魅力,但仅仅几个文学大师还不足以撑起一部复杂文学史。现代文学天空之所以星光灿烂,不仅有鲁郭茅巴老曹,还有胡适、周作人、废名、叶圣陶、冰心、丁玲、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等。他们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清朗与辽阔、博大与深邃。但在有限时间内要完成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学习,既没有必要,也不太现实。然而,走马观花似一带而过,实际效果与不讲差别不是特别明显。实践证明,用给中文系上课方法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讲授现代文学是行不通。既然现代文学教学不能做到文学史、文学思潮与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浅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