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政策研究之高考与户籍制度关系剖析一、“高考移民现象”是高考户籍制度产物“高考移民现象”是指一些考生基于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为追逐更丰富教育资源与享有更多教育机会,把户口从一个省区迁移到另一个省区情形。据史学家考据,这种考试移民现象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古之“冒籍”即类似于时下高考移民,其可谓一直贯穿于1300多年中国科举史。现代社会“高考移民现象”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90年代可谓越演越烈。高考移民其实质就是为了提高进入高等院校或重点高校接受教育机会,准备参加高考考生将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且录取率较低地区迁往分数线较低且录取率较高地区。针对这一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地方政府曾陆续出台一系列封堵政策,但基本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考移民”所引发一系列问题日益成为转型期中国一个重要社会现象,亦愈来愈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与反思,并最终将这一批判矛头直指其背后高考户籍制度。因为人们探根溯源,清醒地认识到高考户籍制度是高考移民产生与存在制度基础。二、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结合历史渊源将户籍与高考制度挂钩,经历了一个渐进历史发展过程。应当说,两者结合并非高考制度改革所主动为之,实为户籍制度在承担起社会控制职能之后向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社会各领域进行渗透结果。我国现时“高考制度”确立于1952年。195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招生办法。至此,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在此之前,我国高考制度仍处于建国初期过渡阶段,奉行是“暂维现状,立即开学”方针,所实行是局部、非实质性联合招生,但“绝大多数高校仍沿用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政府对高校干预很少。因此这一时期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并无多大牵连。当然这与我国当时户籍制度同样仍处于重建期亦不无关系。而随着我国户籍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户籍制度也逐渐超越其治安管理与人口统计职能范围,开始与粮油供应、劳动就业、福利保障、义务教育等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独特二元户籍制度。1955年8月,国务院总结统购统销经验,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自此粮食与户口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上世纪20年代形成城市社会福利制度还保证城市人口可享受名目繁多补贴与待遇。城市明确地把农民排斥于城市就业大门之外后,社会福利制度就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起来了。 1958年1月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与条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将城乡有别户口登记与限制迁移制度固定下来。它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劳动部门录用证明,学校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也是户籍制度第一次将教育制度明确纳入,也为今后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奠定了基础。其后,受自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冲击,高考制度也进入了“废除统考”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通知》,指出现行招生办法必须彻底改革,并且决定当年高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办法。高考被废除,虽然在后面几年恢复了招生考试,但取消了文化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方式,工农兵大学生出现,大学招生基本上实行“推荐制”,直到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因此,这一时期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关系彼此涉及不多。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召开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经过45天激烈讨论,最终以国务院《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文件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高考。在接下来一年,亦即在1978年招生会议上,“陕西省教委一个女干部提出,如果全国统一招生,西北教育落后地区学生考大学很吃亏,要求按省录取。会议接受了她意见,从此,分省录取体制延续至今”。这一“分省录取体制”创立可视为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结合标志,因为所谓“分省录取体制”其必定是建立在考生户籍基础之上。而随着“分省录取体制”导致招生条件(主要是高考分数要求差别)不同,在导致招生移民现象不断涌现之后,高考户籍限制藩篱也就愈扎愈紧。三、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结合政策考量在当时,将高考与户籍制度相结合实出于诸多政策考量。从教育领域内部来看,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产生矛盾。正如前述1978年“分省录取体制”创立时其提议人所揭示,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实出于各考试地区教育状况之优劣不同现实,从而限定各省名额以保证各省皆有所录目标政策考量。应当说这是出于照顾教育欠发达地区,以维护基本教育公平为出发点而做出制度设置。然而,其后发展或许证明,这一制度更多地被后
中国高考政策研究之高考与户籍制度的关系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