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材中的小学数学论文一、挖掘教材,在无形中内化德育(一)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生成长于家庭, 由父母抚养长大。关爱家庭、感恩父母是一种自然的反哺跪乳之义, 并会经教师引导发扬光大。如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单元, 课首情境图即是孩子帮助妈妈整理衣服。这样的情境在学生那里会有所见, 但不一定有所为。因此, 教师透过此图引导学生明白在享受父母的关爱的同时, 也需要回报父母、关爱家人, 这种感恩之心会明显比日益仪式化的“洗脚”行为有意义的多。(二)将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培养寓于平时如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保护野生动物、节约用水等,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而与此相关之教育素材, 或通过情境图, 或通过例题与习题等呈现, 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仅以三年级上册为例,如 13 页有习题涉及“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15 页有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涉及濒危动物保护、 30 页有习题涉及超市购物、 79 页与 125 页分别有例题与习题涉及观赛、观影、排队购票等。教师适时加入相关公德知识教育, 对学生公德心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三)做好“五爱”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五爱”公德是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的明文规定,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显然, 五爱教育不应是空洞口号, 而应是触手可及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小事。这一点, 在教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 各教材中有多幅与运动及运动场有关的图片, 以此引导学生热爱运动非常自然; 又如, 教材多处出现国旗、或以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为背景材料等的练习题目,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效果良好。二、创新教学,将德育教育鲜活化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需要趣味因素,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兼顾二者,需要教师紧扣教材、适当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并合理发挥, 以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受到品德教育的浸染。(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心态学生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价值, 从小的角度说, 是利于个人未来的成长; 从大的角度说, 是服务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这种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因此, 教师在讲解与帮助学生学习有关数学知识,如分数、百分数、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时, 要适时结合实际说明它们与工农业生产中的某些应用, 既可帮助学生体会其实际效用,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与内驱力。(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乐学”数学有学生学习了几年数学,以为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目,而对数学之“美”“趣”等毫无感受与认识。显然这与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密切相关, 没有能够引导
德育教材中的小学数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