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并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二、: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焦距。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课,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观察了美丽的晶体,欣赏了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细微之处,你们想不想把物体看得更精细?(课件激趣),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像放得更大呢?(出示图片:两片放大镜),提出自己的想法。:怎样放得更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1)(小组合作)请同学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拿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反复调整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多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出示图片:制作显微镜1)(2)汇报交流。(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结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呈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人们观察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1)小组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2)师生合作总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出示图片:制作显微镜2)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长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用手电筒或镜子增加亮度。(3)学生独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4)展示自制显微镜,进行评价、探讨。(三)、青苔、花粉、纤维等。(1)和肉眼看到的有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