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寻找语文教学的平衡点.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寻找语文教学平衡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老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观念在日渐更新,“学生为主体”理念在教师头脑中初步确立与巩固。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使得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新景象: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更富诗意,资源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老师教学过程常常偏离了语文教学本质,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平衡,这必须引起我们关注与思考。一、“语文”与“人文”平衡在课改前,语文课单纯地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舍人文而讲语文,结果导致语文教学患上严重丧魂失魄症而走进死胡同。但近年来却又出现另一种离开语文来讲人文倾向,有意无意地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起来。目前许多小学教材都一窝蜂似地采用“以内容分类”话题结构,进行着“高密度、综合性、人文内涵集中”主题教学。如上《詹天佑》一课,老师大量地引入了当时历史背景资料,再加上老师深厚语言功底,绘声绘色地讲述人物感人事迹。整堂课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连后面听课老师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学生也情有所悟,意有所会了,可这是语文课吗? 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话题结构凸显人文内容,或有长处,但作为语文教材,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语文缰绳”。何谓“语文缰绳”?先生一言以蔽之: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一种自觉、有意识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一种自觉。舍人文而讲语文与舍语文而讲人文,看似两个极端,实际上都是由于对语文与人文关系认识不足所致。前者无视它们之间深刻相关性,只见“文”而不见“人”,并且常常把语文缩减为单纯语言知识与技能传授,后者因其相关而以“人”取代“文”,从而取消了“文”。但“相关”并非“相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一种语文式精神关怀”,必须寓于剖析“怎么说”过程之中,因为言为心声,“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使用语言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它涉及在表达中用什么样语言——精确程度、情感色彩与审美趣味。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思想感情。因而在关注“怎么说”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与课文内容陶冶。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种陶冶功能。二、“诗化”与“诗意”平衡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愿望与情感生活,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与美存在生活,它能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精神、心理、内在、主体体验、氛围与人际互动,使人生活在精神自由与心灵与谐之中,生活在艺术与诗意试题之中。诗意课堂,是师生心灵与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精神创造过程。某老师一堂公开课上评价语言很受大家赞赏,现摘录一部了与大家共享: ——你个性发言是水,清澈迷人。——你个性发言是木,挺拔参天。——你个性发言是土,博大幽远。——你个性发言是金,灿烂夺目。——横看成岭侧成峰,你说了你独到见解。——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你答案。——领异标新二月花,你发言富有新意。老师丰富多彩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艺术性课堂评价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上,学生一个个兴味盎然。”这不禁让我想起,现在许多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喜欢卖弄自己文采,出口就是深奥成语,我想,这些,我们孩子听懂了吗? 语文是一种“对话”实践,对话在本质上是对话双方从各自“前结构”出发达成一种视界融合,是理解,视界融合结果是主

寻找语文教学的平衡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rterye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