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45分钟—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用药和急救》李玉环怎样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创建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过去我上课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一味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做法着实扼杀了不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呢?我总结了4点。 1、观察,活动,体验。 生物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基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感受,没有想参与的冲动,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的积极性。大胆的创设观察。他们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念需要相互的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弥补,所以参与是教学的核心。活动是中心,一定要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供活动空间。有活动就有体验,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所以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规范的肢体表达。只有让学生去大胆的尝试,才会有亲身的体验,有了体验才会有新的追求,有了追求才会有创新。正是有了这一连串尝试,才有多方位的体验的氛围。课堂上以小品形式体验,在危机情况下发生时拨打电话的方法。在学生生动有趣的表演中,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指正,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知道了“120”“119”“110”等号码的作用和拨打方法。此时一定要告诫学生:“打电话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把事故和病人的情况、地点准确而又清楚地告诉对方。 2、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和追求,充分了解学生,增加师生交流的频率,增进师生接触的密度,关注学生的需求,力争去满足他们,激励他们,帮助他们达到一定目标。比如: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而突然停止呼吸,急救车又没到来之前时,我们怎么办?”学生都说:赶快做人工呼吸。因为是初二学生,一谈到人工呼吸,就有人笑了。我便问:“是不是你的嘴对着他的嘴吹吹气说行了?”有的点头,有的摇头。在救人这么危急的时刻,那是争分夺秒呀。没有正确的救治措施,有可能好心办坏事,救人不成反伤人。学生听了之后,更加明确了学习正确急救措施的必要性,从而更加投入。 3、师生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尽情表达。 以前的教学是单一的信息交流,学生只有听教师的,而现在主张的是网状交流,学生要全面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的主体和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真正接受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上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之后,再让几个学生上讲台实践这两个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寻找不当之处,最后教师再正确地演示一边,经过多次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急救措施。4、教师调控,情境创设,渗透法。学生的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学生是主体、自由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的。教师的指导、调控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前提。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激励,这都应是教师主导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比如:以录像创设情景,掌握止血方法。虽然意外出血学生见过,但在课堂上并没有真实的情景,于是在讲急救意外出血的病人时,播放“出血的症状和止血处理方法”的录像来创设情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视觉,从而生动地告诉学生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及
享受45分钟—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