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课堂科学味平水镇王化小学马志军【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达到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的基本了解程度。[1]笔者认为,要使科学课程具有科学味,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入手,即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关键字】:科学素养科学味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创新精神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科学课的教学,其实就是儿童知识建构的一个过程,知识建构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始,即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因此就科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而这些情境,往往是学生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会留意到的,但是又没有深入探究过的事物,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有了前提保证。例如在教学《热胀冷缩》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再用热水浸泡一段时间后,瘪了的乒乓球神奇地恢复了原样,这些简单的科学应用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通过瘪了的乒乓球恢复了原样的现象,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热胀冷缩的概念;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引入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开始,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并由此发现问题,展开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探讨。课堂探究的目的性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得到很好体现。再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学生已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并在前几节课中得到强化,可当教师演示实验,却发现马铃薯浮在“水”面。多么新奇的发现,这与他们原有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在哪里?“马铃薯为什么会浮在水上?”“前面的课中不是说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吗?”“这到底是不是马铃薯?”“这是水吗?”一系列问题如泉水般涌来。在观摩何老师《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中,何老师出示7张不同时间拍摄的大石块的照片,并提问:岩石的模样改变了吗?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展开积极讨论。有的认为岩石模样没有改变,对生活细细留心的同学则提出,岩石的模样改变了,但是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课堂导入到这里,自然而然焦点就集中到岩石究竟有没有改变模样,“哪些因素会影响岩石模样的改变?”“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岩石模样改变的?”有价值的问题立刻就涌现出来了。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要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要产生与他内心原有认知矛盾的,或者没有体验过的内容。自己通过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才是具有科学味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现阶段的小学科学从三年级起始,我们的教学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理论提出,[3]11岁以上的儿童思维发展刚好处于形成运算阶段(感觉运动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课堂科学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