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卷第2期 2011年2月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rNTCA 、, Feb..2011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陈浩。2,陆林1,郑嬗婷3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芜湖241003; ,合肥230036;,合肥230601) 摘要:,也必将成为一种特殊尺度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文章基于相关文献的分析。界定了城市群旅游地的概念。在对珠三角旅行社区内线路、区内长途客运、幽内(省外)旅行礼赴珠i角及港澳游客实际到达情况分析的基础E,运用网络理论和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的到达中心性、接近性、中间度数值均较高,也是国内(省外),在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深圳、珠海由于毗邻香港和澳门,是珠二角城市群区域莺要的目的地,同时也是港澳游客进入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重要集散地。其他城市如佛山、东莞两城市以商务旅游为主,惠州、肇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而中山、江f J则两者兼具的特点。最后构建了珠三角城市群旅游地窄间网络结构模式,形成“i级旅游基地、三类旅游区域、三条主要旅游轴线”的空间模式。关键词:城I“群旅游地;网络结构;珠江三角洲 1引言随着工业生产逐渐成为引导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城市之间的联系H趋紧密,城市逐步跳出个体框架的束缚,向区域化方向发展,从而衍生出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一城市群窄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延伸,城市群体化逐渐成为伞球性的主体趋势,城市群正成为伞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中国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群有珠江了角洲、长江i角洲和环渤海城市群,正加速形成的城市群包括辽宁中部、长(沙)株(洲)(湘)潭、中原城市群等一批具有城市群雏形的地域。旅游产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后起之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需要依托城市群旅游经济圈口,。,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p巧,。旅游业已被证明是一个网络化的产业,在旅游研究领域,网络概念和方法的应用在对旅游目的地和组织的分析方面已经显示其价值所在。相关研究国外相对较多, 旅游目的地旅游流及空间网络结构是近年学者比较关注的内容:Pavlovich以新西兰维特摩洞穴景区为例,研究其目的地发展要素刚络演变的过程,尤其是服务设施的演变I刨; Shih将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网络特性的研究一卜【71;Baggio在其博士论文中,以网络方法和技术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网络的演化过程睛J。Miguens等通过埘网络连接程度的研究探讨了世界范围的旅游者流动情况一-。更多研究是关于旅游组织问的网络关系,Dredge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景区为例探讨了当地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网络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川;Tinsley等探讨了小型的旅游商、止网络对目的地发展的影响u¨; Baggio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网站超链接的定量研究,对两个不同旅游目的地进行比较“21。收稿日期:2010一01—07;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59)【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ma,】作者简介:陈浩(1974.),男,安徽霍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E-mail:ehenha00508@ 通讯作者:陆林,安徽芜湖人,博上,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lin@ 258 地理学报 66卷 Pfort论述了旅游政策网络在描述、分析和解释政策领域内经营者及其复杂关系的作用”31。《网络分析与旅游》则系统阐述了刚络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论述了网络理论与旅游的关系,重点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理论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应用”卅。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陈秀琼等u 51、杨必柱等”“、杨效忠等n7,分别以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重新审视旅游系统、构建城市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和跨界旅游区网络结构。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被地理学者所关注。对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既有理论层面,多是将经济地理学及其他学科中相关传统理论与具体的旅游区域结合,如核心一边缘理论”81、空间一体化理论I”I、点一轴结构理论[20-21]等,而直接通过旅游要素分析归纳的旅游空间理论以Gunn的目的地地带理论田】、Dredge的3种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口31、Haggett的空间演化模式为代表障41;实证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