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来源于料下载网论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内容提要:《镜花缘》是一部与道教思想颇有渊源的长篇章回小说,本文从小说的主题倾向、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试析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并且指出:道教思想的影响不但在《镜花缘》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这一影响在明清的其它小说中也同样普遍存在。关键词:道教思想主题倾向人物形象情节结构《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李汝珍号松石道人,在小说中作者屡次自称“老子的后裔”,据称此书还是得道仙猿传授给他的,可见《镜花缘》与道教颇有渊源。本文拟从小说的主题倾向、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几个方面试析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并且指出:道教思想的影响不但在《镜花缘》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这一影响在明清的其它小说中也同样普遍存在。一对于《镜花缘》的主题究竟何属在学界众说纷纭而终未达成一致 1,这一现象当然表明该小说主题内涵的歧义多解性,同时也为笔者对小说主题倾向的解读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语境。笔者以为,在对小说的主题倾向做出判断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回到小说的故事原型,或者从中可能窥见到此书主题倾向的些许端倪。如所周知,《镜花缘》主要叙述了百花仙子唐闺臣及群芳因过被贬红尘、以及她们在凡间所历、并于女科应试中高中才女,最后尘缘期满而返本归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的原型来看,无疑受到了道教“谪仙修道”母题的影响。“谪仙修道”是道教中极为常见的仙话模式,一般指上界的神仙因犯了某种过失(或是由于思凡获遣等其它原因)被贬下界、转世为人后,谪仙在凡间通过历劫修道最后得以返回天庭的仙话模式。正因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道教的“谪仙修道”母题,所以道教中谪仙的回归与凡人的修道才被作者作为小说的一大重要主题而用力地凸显出来。在谪仙修道的母题中,无论是谪仙的回归还是凡人的修道都是由对凡俗人生的否弃开始的,《镜花缘》的主题倾向无疑亦受到了此一影响,小说以《镜花缘》为题便是一大明证。正如李汝珍的至交许祥龄在小说的最后疏解道: “‘镜花缘’者,色相皆空,因缘有定”2;孙吉昌在《绘图镜花缘题词》中也说: “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3所谓“镜花缘”,取镜花水月之空幻无常义。而在小说中, “镜花缘”中所蕴藉的这种无常与空幻首先是指向以唐闺臣为首的群芳的命运的。在小说的第 1回,主人公百花仙子及群芳所居之地为“薄命岩”上的“红颜洞”,小说便在这一“红颜薄命”的隐寓中展开群芳的故事;在第 48回中,唐闺臣与阴若花在“小蓬莱”发现了载有群芳事迹的仙碑,而作者把这仙碑置于“镜花冢”畔、“水月村”中、“泣红亭”内,书中写道: (二人)走进亭内,只见当中设一碧玉座,座旁安两条石柱。柱上也有一副对联: “红颜莫道人间少,薄命谁言座上无”。正面也有一匾,写的是“镜花水月”。4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要将小说名之为《镜花缘》决非偶然,因为百花易凋、红颜薄命,而只有这“镜花水月”的空幻无常和转瞬即逝方能传达出作者对降谪红尘的百花命运之嗟叹和感喟。小说的这种空幻之感并不仅仅囿于群芳的命运(虽然这是小说的重点),与《红楼梦》颇为相似的是,作者将这种无常之叹拓展至所有芸芸众生的凡俗人生,在小说中,这种对于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喟随处可见,而这种无常之叹往往就是修仙的起点。如唐敖在科场失意以后途经“梦神观”,于是叹道: “我唐敖年已半百,历来所做之事,如今想起,真如梦境一般
论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