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与自然再创和谐经典【论文关键词】生态;和谐;杭州模式;大湿地系统【论文摘要】杭州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和浙江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使得城西片区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为市委市政府编制的《杭州市和谐发展示范区概念规划》具有三个核心任务:探索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杭州城市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城西示范区寻求土地利用和建设的新模式;为城西示范区的发展提供策略和空间的新平台。同时,围绕建设和谐发展“杭州模式”的核心目标,提出了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市特色研究、开发模式、管理与控制等一系列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结构与具体行动计划。纵观国家的发展形势,科学发展观成为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和谐社会目标已深入人心。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杭州应对城市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应率先探索建构和谐社会的道路,探索和谐发展的“杭州模式”,既是确定杭州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杭州西溪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浙江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西的形象和地位,拥有丰富水绿自然资源和充足发展动力的城西片区,是探索示范“和谐杭州模式”的绝佳试验田。一、和谐杭州的研究范围和谐杭州示范区位于杭州城西西湖区与余杭区的交接区域,从保持景观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强调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规划进一步实施的时序性出发,把规划区划分为“核心规划区”, “协调发展区”及“规划影响区”三个不同的规划圈层。二、和谐杭州的规划理念及核心目标 1 、规划理念和谐杭州示范区通过规划建设, “示”之以“和谐”,“范”之以“模式”。“示”即为一种“展示”,展示一种和谐的城市建设方式和生活状态; “范”即为一种“标准”,一种可以推广的城市生态城区建设标准。 2 、核心目标——建构和谐发展的示范区“和谐发展”作为规划围绕的主线,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人文环境营造及城市环境提升等多方面贯彻落实核心目标; “示范区”则是规划的载体,将“杭州模式”物化体现,通过空间布局、功能组合、开发模式、环境营造、基础设施等具体手段,打造高品质并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新城区。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 )营造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态环境。(2) 安居乐业与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 3) 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标准城市环境。三、和谐杭州的发展策略 1、丰富概念浙大,构建学习型社会示范区的建设应充分发掘浙大优势资源并发挥到最大化。加大浙大与三墩高科技园区的联系,通过浙大新校区将教育、研发、高科技产业有机串联起来,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整合政府、高校、开发区及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机制,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参与示范区建设。浙大新校区应开放其公共资源,并承担城西的部分公共中心职能,形成具有活力的新型大学园区。浙大公共职能的不断强化,既满足了杭州城西区的公共设施需求,又汇集和提升了大学的“人气”。大学内部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可由社会和大学共同建设,建成后共同管理,向公众开放,实现“同建、同管”。借助浙江大学的师资力量完善全民的素质教育。在和谐杭州示范区中,针对安置区农民的素质教育是工作重点,做好无土农民的再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从基层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落实“学在杭州”的科学理念。 2 、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建构杭州旅游新格局在杭州“旅游西进
对话人与自然再创和谐经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