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反思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指导作用新课程教学实施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已经成了我们共识。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风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准备充分,所以上课发言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知识水平限制,有些问题可能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与纠正。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剖析性学习,但这种“小组合作”“自主与剖析”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与帮助。教学活动是两方面,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也不能轻视老师指导地位。课堂中教师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一旦这种作用被弱化,课堂教学有序性乃至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只有教师合理控制与重新组合教材容量与难易度,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切入点,把握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方向发展,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学习成为他们内在一种需求与渴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定目标。因此,教师除了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想法与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向导。二、活起来教学过程不能忽视“知识”目标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品德教育内容,但每一课都包涵着很重要养成教育知识。知识教育是基础,是学生发展双翅,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师生通过教与学活动,使课堂活跃起来,知识丰富起来,能有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水平,更有利于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达成。三、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不能无效无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们都在积极地剖析多种教学形式,其目是为了通过组织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形式,老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主题思想不明确,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再如:讨论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经常采用教学形式,教师要明确讨论必要性,有效性,目性,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讨论不但不能开启学生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热情。当然如果讨论话题远离学生生活,偏离社会实际,甚至“高深莫测”也是不可取。因此,我们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形式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忽略能力培养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多种视觉、听觉刺激,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它可以更多地增加课堂容量,减轻老师
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