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读书笔记《人生设计在童年》读书笔记阅读时间:2011年3月目录一人生设计在童年二目标与奋斗——从理想到必然三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四“超前”是成功的基础五家长该当什么样的角色六走向社会,不做“井底乌龟”七研究型学习八疲于奔命的高中九追逐梦想演绎人生十尾声写在前面的话:有着孩子的父母和教师双重的身份,我在课堂之外,非常热切地关注着有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书籍,不间断地阅读过《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小巫)、《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爱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孙瑞雪)等幼教方面的书籍,《玫瑰与教育》、《优秀小学教书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窦桂梅)、《名家谈语文学习》(王丽编)、《教育阅读的爱与怕》(闫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等语文学习方面的书籍,还有《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放下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丽)、《培养精英》、《北大批判》(薛涌)等有关中西方教育比较方面的书。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校正着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作为语文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真可谓受益匪浅。愈读书愈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愈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最近,我从朋友那里借到一本很不错的书——《人生设计在童年》,作者是旅居美国的高燕定。他1986年旅美,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任研究仪器专家至今,为独立升学顾问。热衷教育研究和考察,深入了解美国教育。20年来,以独特的视角潜心探究美国教育文化,融合中西方教育思维之优势,形成自己对精英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独到见解。他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实践,培养了自己的女儿高倩,结合自己20多年来对美国教育与研究的深入研究。提出从小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引导孩子进行人生设计的理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给素质教育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的目的不是高分数、好大学,而是为了让孩子顺畅的走过未来现实的人生道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设计,也是提前思考,肯定能更有方向、目标、方法和措施,少走弯路。本书用生动的笔触、详实的资料,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辅以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在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通过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作者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作者女儿笔下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多姿多彩的作文和逻辑清晰的法庭辩论,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与作者的论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身为母亲和教师,深深为作者的智慧和洞见折服!有时候,孩子最大的不同和差别,恐怕还在于家庭和父母吧!不同的家庭和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不同的起点和品质,对孩子来说恐怕是最深刻的“不公平”吧!由于特殊的环境和国情,高燕定在书中提及的许多做法,在我们中国目前是没有可操作性的。但是,我想,一本好书,对于我们的最大启迪,恐怕还不是行动层面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而是精神理念上的拓展和提升吧!摘录了以下一些精彩睿智的片段,附上个人一些简短的感悟或者思考的火花,作为对这一次阅读的一个记录!摘抄:宋体;1、近年来,甚为流行的“素质教育”,由于没有明确的内涵,让没有主心骨的家长们,把弹琴、唱歌、武术书法等,统统当做“素质教育”的内容。他们唯独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周旋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为社会服务和谋生的技能,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实现的能力等,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这些意识的建立,必须在童年、少年时代开始,能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只要经历长期的锻炼,才会渐趋成熟、老练和完美。感悟:楷体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一个比较热门的提法。然而,究竟什么是“素质”,什么又是“素质教育”,可谓见仁见智。高燕定在序言中开宗明义,提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莫过于从童年时代起,就着眼于培养孩子“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周旋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为社会服务和谋生的技能,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实现的能力等”,指出这才是孩子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明朗而实用!这与作者所处的环境有关,是他多年观察、思考并且实践教育的最重要的心得!无论如何,
人生设计在童年 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