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平法解释 1,问: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看到框架梁的悬挑端要进行众多内容的原位标注,这里面有哪些道理? 在梁的悬挑端上要进行哪些原位标注? 答:框架梁的“悬挑端”与一般的“跨”不同,也可以说它是特殊的“跨”,因为“悬挑端”的力学特征和工程做法与框架梁内部各跨截然不同。所以,在设计图纸时,要保证在“悬挑端”有足够信息的原位标注。在使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时,也要在“悬挑端”做好原位标注。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如下: 1、在悬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因为悬挑端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 所以原位标注在“上部跨中”是应该的。2、在悬挑端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下部钢筋为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不同于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受拉钢筋)。换句话说,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不伸到悬挑端内,而伸到端部框架柱外侧然后拐 15d 的直钩。3、在悬挑端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因为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一般都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设置,例如:采用φ ******@100/200(2) 这种格式。而悬挑端的箍筋一般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区别,只有一种间距,例如:采用φ ******@200(2) 这种格式。 4、在悬挑端进行梁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悬挑端一般为“变截面”构造,例如,梁根截面高度为 700 ,而梁端截面高度为 500 ,设梁宽 300 ,则其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为: 300*700/500 。在软件操作中,则把它标注在原位标注的“截面尺寸”一栏中。 2,多肢箍时,外箍是包住梁主筋,内箍包住几跟钢筋呢?比如梁主筋为 5根,我的内箍应该怎么箍法?答: 我的观点是: 1、梁的主筋(不论是上部纵筋还是下部纵筋),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具体说是应该在外箍宽度的范围内) 均匀分布。 2、采用“大箍套小箍”方式的梁内箍的每个垂直肢(不论是双肢箍还是单肢箍的垂直肢) ,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对称分布。 3、根据上述原则,当“梁主筋为 5根”时,梁内箍应该箍住第 2、4两根梁主筋。, 3,还想问的是,如果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 5根下部六根这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答:再补充一下“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 5根、下部 6根”的问题: 4、最近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介绍了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习惯做法: 把梁的 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梁的 5根上部纵筋的第 2根和第 4根与梁下部纵筋的第 2根和第 5根分别上下对齐,梁上部纵筋的第 3根就布置在梁的正中央。(按四肢箍)其内箍套住梁上部纵筋的第 2 根和第 4根(也就是梁下部纵筋的第 2根和第 5根) ——这样保证了内箍的垂直肢是垂直的。 7、这样,又得出了梁钢筋布置的一条原则:纵向受拉钢筋优先均匀布置。(在本例中,梁的下部钢筋是纵向受拉钢筋, 所以优先把梁的 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陈教授要是按您的说法,那么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不是太长了吗? 答:1、为了“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有时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长了一点,也是在所难免。2、“小箍”宽度的计算,应该以“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而不应以“箍筋立柱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问: 03G101-1 图集关于纯悬挑梁( 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配筋构造有哪些规定?其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各有什么特点? 答:纯悬挑梁( 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 03G101-1 图集第 66页是这样说的:1、第一排上部纵筋, “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 45度的斜坡)。例如:第一排上部纵筋有 4根,则第1、4两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 2、3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 45度的斜弯。再例:第一排上部纵筋有 5根,则第 1、3、5三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 2、4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 45 度的斜弯。2、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到悬挑端长度的 处。3、纯悬挑梁( XL)的上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 图上的标注为“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且≥ ”。而在“注1”中指出:“当纯悬挑梁的纵向纵筋直锚长度≥ La且≥ +5d 时,可不必往下弯锚;当直锚伸至对边仍不足 La时,则应按图示弯锚;当直锚伸直对边仍不足 时,则应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可见,纯悬挑梁的锚固方式和做法,与框架梁在端支座上的锚固方式和做法相同。 4、至于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下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其锚固长度螺纹钢为 12d ,光面钢筋为 15d 。: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否一直伸到悬挑端上去?回答是: 不应伸到悬挑端上去。因为这两种钢筋的作用截然不
钢筋平法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