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丝·N· 约翰逊(1940 — 2012) 乔若静/编译路易斯· N·约翰逊确定的酶的结构如今已被应用于抗癌药物的设计上●路易丝·N· 约翰逊,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英国分子生物学家, 1965 年她发现了溶菌酶的结构,开始探索溶菌酶是如何作用于细胞的化学物质、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最终杀死细菌的奥秘, 揭示了作为自然催化剂的酶的诸多奥秘; 她建议开发同步加速辐射技术用于生物学研究, 由此促成了她所倡导的科学进步, 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年 9月 25日,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路易丝·N·约翰逊( Louise )在她 72岁生日的前一天不幸辞世。生前,约翰逊帮助阐述了溶菌酶的各种特性(溶菌酶是一种自然存在于蛋白、人的眼泪、唾液或其他体液中的酶),并与托马斯·布伦德尔( Thomas Blundell )合作撰写了蛋白质结晶学经典教材, 现今这一技术常被用来确定药物与蛋白质靶点的相互作用。生平简介约翰逊于 1940 年9月 26日出生于英国伍斯特市,在温布尔登女子学校完成高中学业后,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物理学,后到皇家研究院就读研究生, 1966 年获博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待了一年时间, 1967 年在牛津大学任分子生物物理学讲师, 1973 年任大学教授。 1990 年继菲利普斯退休后,约翰逊作为分子生物物理学教授、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 Corpus Christi college )的教授级研究员,成为大卫·菲利普斯( David Phillips )的继任者。同年,她的工作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认可,被推举进入英国皇家学会。同是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院士和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的约翰逊,曾多次荣膺各种荣誉和奖项,包括诺华制药和 200 9年生化学会颁发的奖章。 199 0年她被推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分别于 199 8年~ 200 0 年和 2009 年~ 2011 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理事会任职。 2002 年被授予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 DBE ),并于 201 1 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中一名外籍科学家成员。 1968 年,约翰逊与巴基斯坦物理学家阿卜杜勒·萨拉姆( Abdus Salam )结婚,并于 1974 年与 198 2 年生下儿子奥马尔( Umar )和女儿萨耶达( Sayyeda )。这是一桩不同寻常的婚姻,此前萨拉姆已有包办婚姻的一位妻子,是他的表妹,并已有三个孩子。萨拉姆于 1979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妻子同时出席了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瑞典官员将她们分别安排在观众席的不同地方。尽管如此,约翰逊与萨拉姆的婚姻十分幸福,萨拉姆亲密的合作者、物理学家伊夫蒂哈尔·艾哈迈德( Iftikhar Ahmed )回忆说,他们“疯狂地相爱着,我发现他没有比和约翰逊在一起更开心的了。”萨拉姆于 1996 年去世。学术生涯约翰逊以英国皇家学会劳伦斯·布拉格( Lawrence Bragg )与大卫·菲利普斯团队的博士生身份开始她的科学研究生涯。 1965 年她发现了溶菌酶的结构,是以 X射线晶体学破解其结构之谜的第二种蛋白质和第一种酶。她研究探索了溶菌酶如何作用于细胞的化学物质,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最终杀死细菌的奥秘。约翰逊在博士论文中描述了 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结构, N-乙酰氨基葡萄糖是一种生物聚合物,可抑制溶菌酶的行为,被建
路易丝· N· 约翰逊(1940—2012).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