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杭州某四星级酒店建筑给排水毕业设计设计计算书(完整版).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目录
1,毕业设计计算参考
2,开题报告与英语翻译、任务书
3,图纸与计算书
第一篇设计说明书
第1章工程概况
建筑设计资料
建筑名称:杭州市某4星级酒店;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建筑层数:本工程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一层;
建筑高度:(室外地坪-)
建筑功能:本工程地下一层为车库(战时为人民防空地下室),地上一层~二十一层分别为餐厅、休闲娱乐(包厢、游泳池、棋牌室、网球室、咖啡厅等)、会议厅、标准客房、总统套房等;面层设有电梯机房和屋顶水箱。
建筑层高:,,,,四、,六~,,。根据建筑功能使用要求,合理布局。(建筑设计图一套)
市政给水排水设计资料
1、给水水源
建筑四周均有DN400的市政给水管线,,。市政管网不允许直接抽水。
2、排水条件
室内粪便污水需经处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道,在市政主干道下分别有一D600、D800的污水、雨水排水干管,、。
第2章建筑给水系统
给水水源的确定
该建筑以市政管网为水源,建筑四周均有DN400的市政给水管线,,。市政管网不允许直接抽水。 MPa,,所以城市管网压力不能满足用水要求,故需考虑二次加压。
给水方式的选择
本建筑属于高层建筑,市政给水管网水压只能满足建筑4层以下(含第4层)的供水需求,为了有效利用室外管网的水压,该建筑采用分区给水方式,系统竖向分为两区。低区采用由市政管网供水的直接给水方式,考虑市政管网不允许直接抽水,高区则采用设贮水池、水箱、水泵的间接给水方式。
高层建筑竖向分区给水方式有以下几种:
1、并列给水方式
在各分区独立设水箱和水泵,水泵集中设置在建筑底层或地下室,分别向各区供水。
优点:各区是独立的给水系统,互不影响,当某区发生事故时,不影响全局,供水安全可靠;水泵集中,管理维护方便;运行动力费用低。
缺点:水泵台数多,压力高,管线长,设备费用增加;分区水箱占用楼层空间,给建筑房间布置带来不便,使经济效益下降。
2、串联给水方式
即分区串联给水方式,水泵分散设置在各区的楼层或技术层中,低区的水箱兼作上一区的水池。
优点:无高压水泵和高压管道;运行动力费用低。
缺点:水泵分散设置,连同水箱所占楼层空间较大;水泵设在楼层,对防振隔音要求高,水泵分散,管理维护不方便;若下区发生事故,则其上部数区供水受影响,供水可靠性降低。
3、减压水箱给水方式
整个高层建筑的用水量全部由设置在底层的水泵提升至屋顶总水箱,然后再分送至各区水箱,分区水箱起减压作用。
优点:水泵数量最少,设备费用低,管理维护简单;水泵房面积小,各分区减压水箱调节容积小。
缺点:水泵运行动力费用高;屋顶总水箱容积大,对建筑的结构和抗震不利;建筑物高度较大、分区较多时,下区减压水箱中阀门承压过大,导致关不严或经常维修;供水可靠性差。
4、减压阀给水方式
工作原理与减压水箱给水方式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以减压阀来代替减压水箱。
减压阀的最大优点是占用楼层空间较小,使建筑面积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简化了给水系统。其缺点是水泵运行动力费用较高。
根据提供的建筑条件,通过方案比较,采用第4种方案,即,此方案可以充分利用条件,减少投资。
根据办公楼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宜为350 ~ 450 kPa的标准,拟在第11层设置减压阀。
给水系统分区
系统竖向分为两区:
1) 1~4层为低区,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若市政给水管网事故停水时,打开低区电动阀,暂时由屋顶冷水箱利用减压阀减压供水;若市政给水管网正常供水时,低区电
动阀则保持关闭状态。给水管网采用下行上给的供水方式。
2) 5~21层为高区,由地下的水泵将贮水池中的水提升至屋顶水箱,然后再利用减压阀减压供水。给水管网采用上行下给的供水方式。为保证供水安全,高区供水干管成环状。
生活水泵的选择
生活水泵选用65DL30-15型立式多级分段式离心泵2台(1用1备),转速n = 1480 r/min,流量Q = 36 m3/h,扬程Hb = m, kW,效率η= 60%,电机型号Y160L-4(B5),水泵基础尺寸为214 mm×590 mm。
给水系统的组成
本建筑的给水系统包括引入管、水表节点、给水管道、给水附件、地

杭州某四星级酒店建筑给排水毕业设计设计计算书(完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智客网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