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潮汕嵌瓷中的瓷塑和潮彩的发展梳理.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潮汕嵌瓷中的瓷塑和潮彩的发展梳理.doc潮汕嵌瓷中的瓷塑和潮彩的发展梳理潮汕嵌瓷中的瓷塑和潮彩的发展梳理摘要:嵌瓷工艺,是潮汕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应用于建筑装饰的传统民间造型艺术形式。它以瓷塑造型为基础,运用不同色彩的瓷片镶嵌在屋有、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潮州嵌瓷是综合瓷塑和潮彩两大艺术特色来综合创造的。关键词:嵌瓷;瓷塑;潮彩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70-02嵌瓷中的立体嵌瓷,广泛运用于装饰庙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采用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装饰有头、屋角头,多以人物为主,如《封神演义》人物或郑成功等民族英雄。那么嵌瓷中的瓷塑和潮彩在潮汕地区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本文就从他们的发展来进行梳理。一、瓷塑的发展清末民初,潮州瓷塑造型较小,作品的高度约5至25厘米的较多,人物衣褶较简单,眼睛多为单眼皮,造型较为严谨。民国中期,人物造型、衣褶以繁密、变化,如观音佩戴的f婴珞较为繁密,衣褶纹层次变化多样。民国后期,造型大器者多,高度约40至60厘米,人物造型吸收现代人体解剖结构,以写实的人体比例进行创作,衣褶较疏,有飘逸感。人物脸部表情丰富,俗语有“人物看脸部,动物看眼睛”,作品注重体现个性和内涵,这个时期的作品较为传神,相当成熟。民国时期,瓷塑十分畅销,其造型风格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为:潮州瓷塑的传统捏塑技法潮州瓷塑历史悠久,其捏塑技法既有传统特色,又受民间泥塑、花灯、木雕、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影响,而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瓷塑艺术。另一方面,由于闽南及粤东历史影响,两地民间艺术相互渗透、艺人相互聘请,俗语有“漳潮不分”,“潮州观音德化做”,可知,在陶瓷这一领域,闽南、粤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潮州瓷塑作品主要的传统题材为弥勒佛(笑佛)、观音、仙女、八仙以及戏剧人物、动物、玩具等。民国时期,瓷坊的老板基本都能拉坯、捏塑,彩绘则一,般都聘请画师上门作业。据吴维雄介绍,清末时期,他的陈氏老祖母晚上到戏园看戏,第二天便能用泥巴将昨晚的戏剧人物捏出来,而且惟妙惟肖,周围的人都能认得是戏剧中的那个人物。他的祖母、叔父、父母的瓷塑手艺都是从陈氏老祖母这里学到的。“吴任合”瓷坊老板吴权记,有一手瓷塑绝活,他以手中的泥巴,看见什么人,就能马上塑造出这个人的造型,而且形神俱佳,时人誉其瓷塑为“权记无模(模具)白手捏(塑造)"O(二) 受近代大吴泥塑技法的影响大吴泥塑制作以贴、塑、雕、捏、亥叭划、彩等手法,以“贴塑”技法在泥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中最具特色,其人物衣饰的制作层次分明,刻划细腻,特别是对人物面部丰富表情的刻划,十分逼真。民国初期,大吴的泥塑师傅吴阿才等人,为潮州瓷坊创作了许多的仙佛、人物的造型,如“合成”号的“八仙”造型,“如合”号的“观音”造型都是吴阿才创作的。根据“荣利"瓷作坊的陆桂园的介绍,民国时期,“荣利"聘请吴阿才到作坊捏戏剧人物“陈三五娘”和“观音”等,他薪金比别人高,开工初就先领360银元的年薪,创作的作品再计件付酬,因其捏塑水平很高,远近闻名。抗战胜利之后,潮州乂恢复了瓷业生产,此时,大吴乡有一百多位艺人到潮州瓷作坊当瓷塑技工,承担安贴、修坯等工作,也有少数被聘请为技师,他们自己能创作作品,运用把部分泥塑的脸谱模具用于瓷塑的创作上,从而使很多瓷塑作品带有泥塑脸谱的特征。主要作品为“神话人物”、“锣鼓双人舞"、“喜童”等。当时,作坊

潮汕嵌瓷中的瓷塑和潮彩的发展梳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