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本草考证[ 摘要] 目的:通过对半夏的本草考证,明确其品种和道地产区的时代变迁,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 结合现代用药及药物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今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 P inellia ternata ( Thunb. ) Breit. 的干燥根茎。半夏分布较广,直到民国除山东以外, 未形成较大的道地产区。结论: 尽管魏晋以来半夏品种存在混淆, 但其主要品种与道地产区与今用半夏大致相同,可作为扩大发掘或扩大药源的理论依据和线索。[ 关键词] 半夏;本草考证;品种;道地产区今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 的干燥块茎[1]。半夏植物分布广泛,主产于四川遂宁、昭觉、安岳,重庆万州,山东金乡、巨野,安徽怀宁、宣城、宁国, 湖北荆州、襄阳、武昌、天门、老河口、阳新, 河南汝南、卢氏、宁宝等地。半夏,辛, 温; 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 散结消痞, 降逆止呕的功效[2]。随著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 并且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是患痰饮、咳嗽、胃病、肿瘤、痰核等病的高发群体,以半夏为原料生产的糖浆、冲剂、丸剂、片剂、浓缩颗粒及针剂等新品种剂型不断增加, 同时出口量也逐年上升, 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一中药资源, 本文就药用历史作一初步考察,以期提供本草依据。 1 品种考订 历代主流本草考证《礼记· 月令》曰:“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 故名。”[3] 此即半夏之名的由来。郑玄注:“半夏, 药草。”同样《吕氏春秋》[4]、《淮南子》[5] 皆有半夏的记载。《急就篇》曰:“半夏皂荚艾橐吾。”颜师古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因此这种半夏是因生于农历五月而得名,这与后世所用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生物学特征不符。就此孙星衍、森立之都在著作中含蓄地表达出他们的疑惑。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6] 半夏条的按语引《礼记· 月令》作“二月半夏生”,几乎所有孙星衍的辑本及黄奭的辑本都是如此, 显然改“五月”为“二月”不应该视为版本误传, 而是有意为之。半夏在《神农本草经》一名水玉,孙星衍又云:“《列仙传》云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农, 即半夏别名。”按赤松子事见《列仙传》[7] 卷上,如果赤松子服用的这种“水玉”是半夏, 那么此药与《神农本草经》中半夏的下品地位不符。森立之则从另一个方面对“半夏五月苗始生”作出解释,《神农本草经》半夏条按语云:“叶有细阔二种, 花有紫白二样, 五月叶茎际生实, 与百合实、零余子等同。此实即是嫩根落地而生芽也。《礼记?月令》所云五月半夏生,此之谓也。”森立之将五月半夏生解释为叶柄下部的珠芽。但无论如何解说“半夏五月生”,直到汉代药用半夏可能都不是今用半夏。魏晋文献中记载的半夏应该与今药用半夏接近,《名医别录》[8]曰:“生令人吐, 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净。”陶弘景提到:“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现代药理对其刺激性有所研究, 1957 年日本人长谷川千鹤[9] 报道分离出具有刺激性的 2,5 - 二羟基苯乙酸及其苷; 1969 年 Suzuki Masa ko [10] 等提出 3,4 -二羟基苯甲酸及其苷具有刺激性。因此半夏可以催吐, 受热后此成分破坏, 其
半夏的本草考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