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主备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2、借助对于寓情于景的语句的品味来理解文章的主旨。3、体会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并领悟“朴素美”的内涵。教学难点借助对于寓情于景的语句的品味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方法讲练法教具多媒体导学过程及内容解析点拨个案补充一、新课导入:1、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的人格,如果用之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今天,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托墓之“美”。2、了解有关人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和和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托尔斯泰墓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朴素。2、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自由回答)——要点:敬仰之情。三、诵读课文(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注意体会托墓的朴素和作者的敬仰之情。四、合作探究。(一)小组内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文字有哪些?(引导学生在书本上把有关句子划出来体会其朴素之处。)(第一段中“这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第二段中“它只是树木中的一个小长方形土丘而已,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2、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3“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什么?这一对比有什么作用?4“夏天,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作者说托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7、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二)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点拨。问题6点拨:第一处:“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在在声说话。”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问题1:第一段中的句子写坟墓极为普通,逝者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也无意让人凭吊,托墓美在朴素!第二段中段句子中的四个“没有”使死者生前淡泊名声的品格和坟墓的外观和谐统一,缀以鲜花,形成一种朴素美。第二处:“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着纪念。”问题7点拨:明确:因
九年级语文上册《世间最美的坟墓》导学案 北师大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