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高贵平卢青云[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 )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 、技能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 暂时"、" 凝视" 说话。(2 )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 、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5 黄鹤楼送别 2 、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 这一设计既符合" 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中的第一条原理: 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 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 依依惜别) 2 、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 )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 )配乐范读。(3 )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 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 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 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的具体体现。] 3 、初步理解诗句: (1 )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2 )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课件: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 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4 )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 )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 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 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4 、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 、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 、感悟一、二句: (1 )出示"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a. 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 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 依依惜别" ,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 评读激励,再读。 d. 小结:体会" 依依惜别"。(2 )出示" 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 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 体会" 依依惜别"。[(1)、(2 )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