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表演体系三大表演体系百科名片三大表演体系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苏联) 体系、布莱希特( 德国) 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中国)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Stanislavski , Konstantin 1863 ~ 1938 ) 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98 年与聂米罗维奇- 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 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 ,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 20 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 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 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 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 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 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 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 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 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 又称“陌生化方法”, 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 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 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 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 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梅兰芳表演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 30 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梅兰芳( 1894-1961 )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 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 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 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 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编辑本段] 详细介绍实际上, 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 三者并列, 在理论上, 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 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 即写意) 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 东西方古典戏剧( 或传统戏剧) 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斯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演员一概是“体验派”。斯氏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每次演出都应该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贝· 布莱希特出生于 1898 年。 20 岁时, 布莱希特辍学, 到战地传染病医院当救护员,
三大表演体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