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几种特殊奏法简介双弦奏法二胡是一件单声部的乐器, 因此, 双弦奏法不属于常规的弓法技巧, 但有不少作曲家和演奏家为了丰富二胡的表现手段, 也经常在乐曲中大胆地尝试着应用,如《战马奔腾》、《红军哥哥回来了》等乐曲中就有大段的双弦奏法。双弦有三种奏法: 第一种是把弓杆翘起, 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向下将弓毛压扁在琴筒上, 使之与两根弦同时接触摩擦发声, 这种方法发音效果较好, 但音量偏小。第二种方法是在用弓毛摩擦内弦的同时以弓杆摩擦外弦发声,这种方法只可在较强的力度下用短弓或颤弓来演奏, 发音也比较噪,因此常用在乐曲渲染气氛或某些特殊效果的段落中。第三种奏法是用弓毛在两弦之间急速地交替换弦, 利用人耳的延留听觉, 造成一种双弦的效果, 在弱奏时具有类似于扬琴双音轮奏时的感觉, 但强奏时发音比较粗糙。三种奏法各有特点, 需要演奏者根据乐曲的需要来灵活选用敲击弓敲击弓即用弓杆敲击琴筒发声倒弓倒弓也称回弓, 即为了调整弓序, 将弓子无声地倒回前一弓的起弓位置。演奏时将弓子迅速上提( 约离开琴筒 5至 10 厘米), 乘势将弓子倒回即可。为了减少弓毛蹭弦的杂音, 左可轻轻按在弦上。另外, 弓子也要尽量垂直地上下运动,以使倒弓轻巧、干净。弯柱法二胡的最低音域是内空弦音, 当乐曲中出现比内空弦音低的音符时, 用常规的演奏方法是不能奏出的, 但使用弯住法最多可以奏出比内空弦音低一个小三度的音,从而满足了一些乐曲中偶然遇到的低音。这些低音如果改音或翻高八度来演奏,会失去乐曲原有的风味, 而用弯柱法演奏, 不但能保持乐曲的本色, 还能使音乐富有一种浓郁的戏曲风味, 十分动人。王曙亮先生创作的叙事曲《琵琶怨》与台湾作曲家卢亮辉先生创作的二胡协奏曲《贵妃情》中均用了这种奏法。这种奏法是河北省艺术学校的王曙亮先生首创的。它的演奏方法是: 左手四个手指握住琴杆, 左臂尽力向下压, 使琴筒贴紧腿部不致滑动; 一指根部抵住琴杆向右,二、三、四指勾住琴杆向左同时施力, 以形成杠杆作用强迫琴杆微微向右弯曲, 来降低琴弦的张力而发出较低的音,其用力的分寸完全要凭听觉来加以控制。双千斤二胡的奏法普通二胡通常只有一个千斤, 它是二胡有效弦长的上切点, 也就是说, 千斤以下是有效演奏区, 而千斤以上至弦轴的一段弦长却是无效弦长, 被白白地浪费掉了。为此, 许多乐器改革家如福建省艺术学校的熊正林等同志经过多年的研究, 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二胡的双千斤结构。它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段被长期弃置不用的弦长, 使二胡的音域向下扩展了纯四度音程,有效地解决了二胡低音不足的缺陷。双千斤是一套机械系统, 它在靠近外弦轴的下方设置一个固定千斤, 作为二胡有效弦长的上切点; 在固定千斤下面装置了一副可以开合的活动千斤, 由左手拇指移动琴杆内侧的一条操纵板来控制它的运动, 拇指向上推操纵板, 活动千斤即打开, 此时以固定千斤为有效弦长的上切点, 较普通二胡的音域向下扩展了纯四度; 拇指向下拉操纵板, 活动千斤即抬起顶住琴弦, 成为有效弦长的下切点, 这时就和普通二胡一样了。这个活动千斤还可以任意上下移动, 以适应乐曲不同弦法的需要, 如果在乐队伴奏中遇到一些下常用的调性时, 稍稍移动一下活动千斤即可用常规弦法来演奏,用起来十分方便。在乐谱上, 活动于斤的开合是用符号“↑”和“↓" 来表示的,前者是拇指上推操纵板,打开活动千斤
二胡的几种特殊奏法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