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古代的尊师礼仪完颜绍元【学习目标】知识重点: 了解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礼仪。能力重点: 学习体会尊师礼仪的精神内涵。【预习】 ,找出课文的有关典故。 ,你还能找到哪些古代的尊师典故与作品? :今天如何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 古时,逢学校落成或新的学年开始,都要举行隆重而俭朴的开学典礼,其内容就是学生们在学校里的水池中采集萍蘩、芹藻等各种水生植物,祭祀先师孔子。师生依次肃拜奠献,祭物虽薄,态度却相当庄重。据《礼记?文王世子》等古籍记载,这种祭仪早在周代就有了,王都及诸侯国的新学校落成后,以及每年春天贵族子弟入学时,都要采集野菜献祭先圣先师, 称为“释菜”或“释采”。《礼记?月令》记:“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又说明当时举行释菜仪式时,连天子也要亲率公卿和诸侯大臣前往观礼,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释菜之礼在流传过程中,世人对此仪式的源起又有新的解说,大致内容是, 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一度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依然讲颂弦歌不衰。学生们背后发牢骚,之路说:“如此可谓穷矣”,子贡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惟有颜回照样认真听课,又采集芹、藻、茆、蘩之类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 给老师充饥,还驳斥子贡说:老师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当国者的耻辱,怎么能说老师“无耻”呢?孔子表扬颜回说的对,再针对子路“可谓穷矣”的谬论,又讲了一番“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的大道理,主题是,真正的君子, 应该以是否拥有理想抱负等精神财富来衡量穷与通,处境越坏,越要“内省而不疚于道”。同时也婉转地批评了子路等人不该以处境顺逆来判断穷通,更不该因此放弃对老师的信仰与追随。“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既 2 表示了对“吾道”终将行于天下的信心,也是对颜回中心诚意的赞赏( 《风俗通义》卷七)。子路、子贡等人唯唯受教,从此明白了尊师的根本意义在于重教的真谛,只要老师未穷于道,哪怕他处境再艰难,做学生的都应该始终尊敬不怠;像颜回这样,即便是弄一些野菜来,也足以表示尊师重道的一片心意啊。其后,大家老老实实地听孔子传道授业,并采择野菜供老师充饥,知道楚国派出营救人员把他们接走。数年后,孔子带领学生返回鲁国,一直不忘此事,每逢新学年开始时,都要学生先采择野菜供奉,以此养成他们尊师重道的品性。因为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校内的池塘叫“泮水”,影响所及,后世宫学里的水池也都沿用了“泮池”、“泮水”的名称,学生用于祭祀先师礼仪的野菜,多是从这里采集的。《泮池跃鲤》说的是清代天津府学泮池中有跃鲤之瑞的故事,读者则可借此设想新学年开始时众学生簇拥在水边争相采集植物的情景。他们的身后,便是奉祀孔子和众先贤的文庙。释菜之外,还有一系列弘扬尊师重道品德的仪式或规矩,其对象也由“先师”转移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如新生入学,应向老师敬献贽仪,依各人家庭经济状况,“无论薄厚”,借此表示心意。听老师讲课,“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哪怕是位尊九五的皇帝,也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改容听讲》说的就是北宋仁宗继承帝位时,还未脱离课堂受业的学生时代,每天都要在崇政殿恭听学士孙奭和冯元为他讲解儒家经典。每逢这位学生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坐姿不正、神情怠懈时,老师便停止讲课,宋仁宗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古代的尊师礼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