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社会素质上来,农村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同感:讲了很多遍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者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特点,我对此作了一些实践,剖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与策略。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农村初中(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学校)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书中所涉及到城市学生生活中常见一些现象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子女,甚至还有家长教育子女时说是“学那么多干啥,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不利因素,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活动,给他们讲知识与生活关系以及知识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好了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生活而且还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并不是自己与家长所想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产生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初中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责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成见,害怕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在老师上课时就没有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问题。如:有理数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为正数,黑色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枯燥知识转移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好奇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兴趣。三、培养学生学习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预习是学习知识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初中90%以上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号”学习法。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
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