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智障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嵇英枝 本溪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内容要求:宋体、小四号字、 一、省内外研究述评内容提示:1、与本课题相关的、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2、他人研究经验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做以阐述。(400字以上)在国家教委制定的2004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中第11条提及对学生课间活动的要求:“11、课前准备好学特殊教育学校的《智障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中有较详细的对学生的课间行为规定:“2、“树立安全第一”观念,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相互推撞,不攀援栏杆。5、课间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练就健康体魄。6、集合时要排队,遵守秩序,不打闹、不嬉戏。”就省内外现有的研究看,纯粹的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理论研究很少见。从已有的研究看,特教的学者们侧重于研究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把培养、矫正学生行为作为研究的主要方面。学生的课间行为培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点。而培养智障学生的课间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去操作去实践,至今还没有人进行很好地总结。多数特教老师研究的对学生行为的培养有很多好的做法,如:和谐环境促养成、榜样示范促养成、强化训练促养成、常规管理促养成、团队活动促养成、积极评价促养成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提示:本课题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200字以上)我之所以研究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1、学生时期是智障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课间生活是学生在校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学生课间良好行为训练是帮助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2、课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智障儿童适应集体生活的必要环节。特别是中度、重度甚至极重度的智障儿童要在集体中生活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被别人接受。3、智障学生本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分不清什么场合要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培养学生的课间良好行为有助于这些特殊孩子成为适应社会生活或半自立于社会的公民,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4、学生养成课间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缓解班主任劳动强度及心理状态,改善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现实意义:作为一名特教班主任,每到课间我必然出现在教室里,如果老师不在学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让这些智障学生在课间养成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解决智障儿童被“圈养“的现状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特教班主任面对的共同难题,还是科任和班主任的主要矛盾的焦点。现在面对智障班级中学生中、重度多的情况,他们的良好课间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目前我校还没有规范的智障学生课间行为管理细则。三、研究目标内容提示:目标设定要有层次、有可操作性、有研究价值。可按科研目标(例如:某种教育教学策略、方法、模式等)、育人目标(例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或教师、提高学生或教师的什么样的能力等)、工作目标(例如:通过课题的研究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等)设立。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经验;找到更好的理论支撑。育人目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大限度的自理自立,成为能自立于社会,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工作目标:1、改变班级常规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形成良好的班风。3、以学生安全为目标,制定出科学的学生课间行为养成教育方案。四、研究内容、过程和措施内容提示:1、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2、研究过程和措施(不同的研究阶段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2000字以上)具体研究内容:旨在观察和矫正学生课间的一些不良行为,探索能让智障学生在课间养成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解决智障儿童被“圈养“的现状,缓解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矛盾。研究过程和步骤: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一)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研究措施和方法:第一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全体特教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课间行为的表现和管理上的困惑。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课间困扰您的学生行为有哪些?2、您希望智障学生课间行为达到怎样的标准?3、您是否有好的建议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课间良好行为习惯?第二确定了研究对象:均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的16名学生;本溪市育智学校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共7名;六年级的全体学生9名,后增加1名。第三设计并填写有关表格。(1)学生自然状况调查表。以根据学生情况以班级为单位观察训练。(2)学生
结题报告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