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摘要]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处在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或特点,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形成,同样也需要经过很长的发展过程才能完善和巩固。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本文通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关方面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和谐社会理念的演进历程
古往今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人类历史时空的宏观视角来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和谐社会,处在不同时代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我国古代的“大同社会”等,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和谐社会”。
2500年前,对古代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类似对“和”的阐释字眼在中国典籍中层出不穷,深深地影响着这个东方大国。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主张将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毛泽东曾经精辟地说过,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
16世纪以来,在文艺复兴、产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会。例如,卢梭提出人生而平等,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以“法的精神”为出发点,主张采取以法治国的方针,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这些思想主张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社会观念。
而今,人们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治国新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寻觅到悠久的“和合”文化所留下的长长的影子。尽管和谐社会的理念承袭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但与传统社会达到和谐的方式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等的虚假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和谐社会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内涵和实现的途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其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教育教学类精品]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