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论语》的编者内容摘要:《论语》的结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对孔子言行收集整理、回忆记录,以及对众多材料一一的辨别、选择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这样一项活动自然要有统一的组织者,要设立几位总编式的人物,这些组织者的地位和作用显然要大于其他弟子,他们是《论语》的实际编纂者;而能成为组织者的,自然是孔门弟子中已经立派或影响较大的人物。由于《论语》的结集开始较早,那么,很有可能,有子就是其最早的主持者。至于曾子,也是孔门中颇有影响人物,由于他在孔门弟子中年龄较轻,去世较晚,曾在结集的后期起过重要作用。- 关键词:《论语》;《论语》的编者;《论语》的集结- 一根据《论语》内容推断的编者- 关于《论语》的成书,杨伯峻引用的是《汉书·艺文志》的说法: “《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看来他是比较同意这个观点的。也就是说,他也认为,《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编写的。- 就《论语》本书而言,书中出现人物次数最多的当属子张、子游、子夏。孔子死时,子张二十五岁,子夏二十九岁,子游二十八岁。难道是孔子对其特别偏爱, 恐怕并非如此,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战国末期的韩非子说: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⑴应该是子游、子夏、子张等人及其弟子取得了编辑《论语》的机会。他们为什么会争夺编辑孔子的语录呢?当时的的背景是诸侯争霸,急需人才,儒家讲究入世“学而优则仕”,因此为了借助孔丘的声誉, 第一代弟子便开始了“孔子”这面旗帜的战斗。今本论语中还保存这方面的信息。如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⑵我想要是宰予及其门人参与的话这段话肯定不会出现在《论语》上了。- 也有人认为《论语》成书于个别门人之手。钱穆先生认为: “按:《论语》有子、曾子二人不称名,或疑《论语》多出此两人之弟子所记,或是也。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于孔子者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则有子固曾为孔子弟子所推服矣。”《论语》第一篇的第二章就是有子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力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⑶钱穆也认为成书于有子,曾子的门人是比较可信的。《论语》内容的排列和称“子”可以作为证据。有子的言论在孔子之后,而曾子的言论也在孔子之后,之所以没把曾子的言论放到有子言论后面,是怕有人误会,认为曾子处于有子之后。于是第一篇就成了孔子言论后面是有子言论,接着仍是孔子言论,孔子言论后是曾子的言论。这样好像是表明有子和曾子的言论都处于孔子言论之后。编者如此费心,可见此二人地位的确不一般。-如果《论语》出自此二人门人之手那么,书中常有孔门弟子互相攻讦的言论就费解了,例如: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 “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
中文系古代文学论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