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与评估
——以“教科版”教材为例
[摘要]:在课程论上,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和载体,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式,是传递和承载课程理念、选择和表达课程内容的工具。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中介和工具,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的教材观、教师对教材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不仅对“教学有效性”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将采用“Sussex教材分析法”对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特色和不足,尝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与教科版教材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使新课标的“能力主线”与教材的“教材主线”最大程度的相交。
[关键词]:教材分析;教材评估;Sussex教材分析法
一、Sussex教材分析法
Sussex教材分析法是英国萨赛允斯(Sussex)大学的埃劳特(Faurt)教授、列文(Lewin)博士提出的对课程教材的分析与评估方法,这里我尝试用此方法对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进行分析与评估。
Sussex教材的分析与评估模式具有五大要素(五大指标):目的一日标一内容一教学法一测试,这5个要素(见图1)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因而相互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顺序关系,如果任何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都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教材的质量。
图1:Sussex教材的分析与评估模式
二、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与评估
2003年3月底,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科目的课程标准。2004年,教育部又审定通过了5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科书。从此,高校新课程在各实验区进行试点,各版本教科书也随之开始使用。我校使用的实验教材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下面就以此为例,运用Sussex教材分析与评估模式,就其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作定性、定量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展开,教材的编写很好地反映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具体体现为:
1、显性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B 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
A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B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C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2、隐性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B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材内容
1、定性分析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有以下亮点:
(1)内容编排角度新颖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教材编写思路,创造性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与评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