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包诗”版块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化进程中,古诗词教学受到了课改高度重视,选入各种教材古诗词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在民族化、现代化与简约化目标指引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独创了一种特殊文体――“文包诗”。“文包诗”一经“问世”即引起了众多一线教师与教育专家密切关注。“文包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一线教师与教研员对其存在不同程度理解偏差。本文拟以“文包诗”内涵为基础追踪其选编价值与存在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编写与教学建议。一、“文包诗”内涵“文包诗”是苏教版现行小语教材中一种较为特殊文体,但这种类型文体并不是苏教版教材首创。“文包诗”体裁最早雏形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后经唐朝人孟?し⒄寡荼涑晌?“本事诗”。孟?ぶ?后,纪事诗话随之而起,清人徐轨及他所著《续本事诗》及叶申芗所编撰《本事词》真正继承了孟?ぁ耙允?系事”,即我们现在俗称“文包诗”[1]。“文包诗”,顾名思义,即一篇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文”是现代白话文,侧重于创设一定情境对“诗”中作者创作背景、大概意思进行通俗化阐释与延伸。“文”为“诗”服务,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提供白描式感知[2];“诗”是课标中推荐优秀篇目,来源于流传千百年经典古诗词,其语言简洁凝练而意境深远悠长,是对上“文”内容总结与升华,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语文素养重任[3]。“诗”、“文”相辅相成,互为映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创设诗境目。二、“文包诗”选编价值价值实际上就是指客体对主体作用[4]。“文包诗”之所以能够被选是因为其存在如下价值:首先,“诗”作为流传至今文学经典,其重在培养人文素养;而“文”作为现代白话文,其重在提高运用语文能力,二者融合使得一篇课文自然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其次,古诗凝练概括、意境源远,小学生在深刻理解这种文体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困难。“文包诗”在“文”、“诗”对照、融合基础上降低了学生古诗学习难度。再次,目前古诗教学存在“极繁”、“极简”两种极端状态,“极繁”即老师侧重于引导学生对诗中各字进行解释、推敲,从而瓦解了学生对诗整体意象美感知;“极简”即教师过于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侧重让学生通过“读―背―自行理解”学习古诗,缺乏一定指导。“文包诗”旨在通过“文”铺垫,带学生进入“诗”意境,以“文”引“诗”,以“诗”领“文”,完整重现诗人心绪与诗句情境,体悟“情动而辞发”道理[5]。三、“文包诗”选编存在问题“教育病理指教育中产生偏移与失调情况”[6]。从教育病理学角度来看,“文包诗”在选编与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价值取向显急功近利、对古诗词改编不当造成文章品位偏低,截然不同选文类型杂糅使得教与学产生困惑。(一)价值取向显急功近利“文包诗”在同一文体中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但是二者显然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工具性追求是效率与利益最大化”[7]。从方便教学角度来看,“文包诗”其实就是想通过白话“文”直观表达帮助学生了解“诗”意境,进一步降低学习古诗词难度,因此“文包诗”带着明显功利性。如《少年王勃》,全文白话只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服务,虽然这两句话是诗句考试中常考内容,但是只学这两句就能够完全了解王勃、了解《滕王阁序》精髓吗?不知不觉中,我们离诗词之美越来越远。过于实用“文”体现了不可回
浅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包诗”版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