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摘要]现代智力理论揭示了智力测验及其方法的局限,突破了学业智力的研究范围和纯认知的理性主义传统,形成了以社会智力、成功智力、情绪智力、实践智力、三元智力、多元智力等概念为标志的多元智力理论格局。现代多元智力理论使高校思政课智育功能走出了抽象认知能力培养的范围,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道德移情能力、利益平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成功发展能力的责任,实现了高校思政课“德智共生”的教育价值与教学功能。现代智力理论视域中高校思政课的智育功能呈现出社会性、人文性、实践性与价值性等多重向度。[关键词]知人者智;现代智力理论;高校思政课;智育功能;多重向度[]宋剑,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515[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200-04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应对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生活、精神生活,而且要应对以人际交往为中心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不仅要在以知识、符号为载体的文化世界里提高学业智力,而且要在以行为、交往为中介的社会世界里提高社会智力、成功智力、情绪智力、实践智力等多元智力。高校思政课不仅要通过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学业智力,而且要通过案例教学、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合作学习、角色体验、移情训练与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发展大学生的社会智力、成功智力、情绪智力、实践智力等多元智力。一、智力的复杂性:智力概念、智力结构、智力模式与多元智力智力是一元还是多元?智力是否纯粹的认知?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心理学家探索的根本问题。现代多元智力理论揭示了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智力测验及其方法的局限性,突破了学业智力的研究范围和纯认知的理性主义传统。将生理、情绪、情感、行为、人格、人际关系、社会与文化因素纳入智力研究范围。体现了智力理论研究从“脑”向“身”、“心”及其生理基础、社会与文化背景的拓展与转变,揭示了智力的复杂性。智力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定义有150多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智力概念作心理学的回顾,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两位学者:弗朗西斯?高尔顿和阿尔弗雷德?比奈。1883年,英国学者高尔顿提出,智力是简单的和可测量的,“智力是能量和敏感性”。1905年。法国学者比奈将判断作为智力的核心,将智力定义为“良好的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1921年,《教育心理期刊》的编辑们举办了以“智力及其测量”为主题的研讨会,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智力进行了定义。如“对客观事物进行适宜反应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感觉能力、知觉性再认能力、快速、联想的广度或灵活性、敏捷和想象力、注意广度、反应的敏捷与警觉”:“充分调整自己以适应生活中新情境的能力”;“获得能力的能力”;“从经验中学忆、想象、辨别、判断和推理”;等等。1939年,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将智力定义为“个体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考和有效地应对环境的整体能力”。1972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智力定义为“组织或平衡认识结构以适应物理和社会环境的高级形式”。1985年,斯腾伯格提出“智力是由那些被有目的地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现实环境的心理机能所组成的”网。1986年,林崇德将智力定义为“为成功
“知人者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