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聊斋》中的诗人形象分析.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聊斋》中的诗人形象分析在蒲松龄塑造的诗人形象当中,以女诗人形象居多,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聊斋》中的诗人形象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摘要:对人物的塑造倾注了艺术家的血泪和理想。在《聊斋》中,蒲松龄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诗人形象,以此来透视现实社会,他们对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为了艺术不惜抛弃情人,牺牲爱情。关键词:《聊斋》诗人形象分析一、引言俗话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人物塑造既饱含了艺术家的血泪,也倾注了艺术家的理想。蒲松龄是人物塑造方面的佼佼者,在他的作品当中,塑造出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诗人形象。二、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在蒲松龄塑造的诗人形象当中,以女诗人形象居多。他深爱这些形象,却不愿意将她们写成备受宠幸的宁馨儿,而是写成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倾国倾城的女豪杰。例如,惠哥、温姬、瑞云都是从肉体到灵魂备受蹂躏的封建社会最“低贱”的娼妓;连琐、宦娘是生无知音含恨而死的苦鬼;而公孙九娘、林四娘则是遭难屈死的冤魂;即使是不受人世欺凌的凤仙,也是没有家庭温暖的可怜女。以上这些诗人形象,恰是封建社会诗人的真实写照,是对封建社会诗人命运的高度概括。屈原投江而死、杜甫漂无定所、苏轼屡遭窜逐、李清照坎坷一生。杜甫曾指出:“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是对古代诗人不幸命运的合理诠释。其实,诗人的命运本不该如此多舛,之所以会这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六朝诗人鲍照提出:“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社会对诗人的不容,是自古以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无奈之情。[1]蒲松龄则另辟蹊径,用作品中的诗人形象来反映现实社会,让读者将诗人的悲惨遭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它们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在《聊斋》当中,温姬和瑞云虽然都是妓女,并且也都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但却是两个相互补充以及相互映衬的角色形象。其中,瑞云作为活人,既没有“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哀,也没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狂欢,有的只是昙花一现的卖笑生涯。瑞云是幸运的,因为她得到了晦光保璞的指点,终与贺生成为伉俪,命运远比温姬好得多。而温姬既没有遇到知音,也没有遇到仙人,只能屈服于鸨母而卖身到死,是一个死鬼的形象。[2]而与此同时,瑞云也是不幸的,因为她所遭受的人世蹂躏不仅遍于肉体,而且已经深入灵瑰。而在描写温姬方面,蒲松龄则使用烘托的手法,将温姬的悲惨一生描绘得淋漓尽致。即使在她死后,蒲松龄还特意加入一个纨绔子弟,使其死后也难逃嗤笑。这种形象设计更能突出温姬的悲惨命运,揭示其坎坷经历的社会根源。凤仙也是《聊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诗人形象,她来无影去无踪,而且不惧任何人世盗魔。乍一看,她似乎能够摆脱人世之坎坷。然而,蒲松龄并不愿如此,而是做出了异常的设计。在《聊斋》中,老狐仙对初次上门的新婿嗤之以鼻,将人物矛盾刻画得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凤仙有家不能安卧,有夫不能相伴,最终落得忍泪离家、窜伏涧谷的下场。很显然,蒲松龄希望通过凤仙的悲惨遭遇,向读者展示诗人必遭社会折磨的社会现实。公孙九娘自刎而死,死后仍坚持高洁,不容情人自赎,最终只能过着孤坟无依的生活。林四娘和公孙九娘有着相似之处,她们都比较内向,对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愈是如此,她们遭受世间的创伤就愈重。面对不幸,她们寄希望于情人或宗教。殊不知,红颜力弱难为厉,最终只能成为被社会扭曲的灵魂。连琐瘦怯凝寒,

《聊斋》中的诗人形象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62389****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20-07-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