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之石攻“课堂”之玉
——从2010年浙派名师经典课堂谈如何构建历史与社会生活化课堂
摘要:本文以2010年浙派名师经典课堂的教学实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结尾三个环节,对如何关注生活经验,构建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课堂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并对教学结果进行了认真反思。
关键词:生活经验历史与社会生活化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在第33届“浙派名师”的点评现场,聂幼犁老师以赵本山小品《捐款》为例,讲了关于“搜狗”的三种教学法。列表如下:
关于搜狗的三种教学方法
台词
名词解释(得分)
效果(得分)
洋洋:很简单,在电脑上打搜狗
赵:怎么啊?什么意思?
搜狗把我们俩搜出来了?
3分
不懂,且知道自己不懂。(0分)
洋洋:不是,就是用搜狗的方式,搜你们俩。
赵:你不还是……这是什么玩意。
4分
不懂,且知道自己不懂。(0分)
大长脸:没事,大爷是这么回事,搜狗是个输入法,只要在这输入法上打上二位的名字,哎,马上就出来了。不光电脑上有,手机上也有。
赵:呵呵,这会听明白了,就是搜狗,他先出来,后来我牵根绳出来的,不管咋说,搜得到,还是全球的啊。
5分
不懂,但认为自己已经懂了。
(负分)
聂老师举的例子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说:接受者能否正确理解信息,不仅取决与发出信息本身的正确性,更取决与接受者已有的经验。在课堂上,我们往往认为:我们已经准确无误的表述了信息,学生就因该理解我所表达的信息,其实有些时候结果并非如此。
作为老师一方面必须要讲得准确,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同学生信息的接受情况是否准确。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接收,歪曲了意思,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作为老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否则你的教学就缺少了生命力。
聂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深深地反思我们的教学现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事务中,尤其是新课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有的知识,不讲学生也会;有的知识,讲了一遍,练了几遍,依然有不尽人意的反复。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以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出现了“重复灌输”、“脱离生活”的低效现象。所以我认为,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必须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课堂”。
二、“生活化课堂”的基本特征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质上是关注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生活化课堂必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设置生活化情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之流进入学生的生活,才能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智慧和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它具有亲历性、情境性、具体性、个体性、原创性等特征。学生的直接经验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基础。生活化课堂必须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生活世界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独特的作用。
3. 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
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它是根基于历史和现实而指向个体未来可能生存与发
关注生活经验,构建生活化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