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docx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作者:未知爱德华?埃尔加曾将自己的作品《谜语变奏曲》题献给他的朋友们:“此曲为朋友们而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作曲家维吉尔?汤姆森(VirgilThomson)开始创作他的“肖像画”(Portraits)系列作品,最终完成了数十首。四十年代早期,伯恩斯坦挥别家乡波士顿,尝试在纽约寻找一种不羁的自由生活。他开始受到这类以题献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之启发,于1943至***年间以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为对象,创作了二十九首小型钢琴作品。这些被伯恩斯坦称为“纪念”(Anniversaries)的音乐沉思并没有采用埃尔加对人物进行全方位描绘的方法,而是借用了类似速写的理念,即兴地用音乐语言对人物进行诠释。其中的几首在其日后的大型作品中也有所引用,如《小夜曲》(1954)的第二乐章“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开头处便采用了“纪念”系列作品中“致卢卡斯?福斯”(ForLukasFoss)的音乐片段。出生于柏林的福斯是伯恩斯坦就读于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时的同学,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指挥家以及高产的作曲家。2014年,“纪念”系列于伯恩斯坦去世二十四年后正式收集并整理,我们可以从这系列的四张专辑中感受到伯恩斯坦的精彩人生。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伯恩斯坦于1918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国波士顿郊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母山姆(Sam)与杰妮(Jennie)是犹太难民,于沙皇俄国大屠杀时期(约1900年前后)来到美国。十岁那年,他的姨妈克拉拉(Clara)送给了伯恩斯坦一架立式钢琴,而在此之前伯恩斯坦几乎从未接触过古典音乐。触碰琴键的那一刻似乎为伯恩斯坦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在接受BBC采访时曾说:“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一生将与音乐结缘。”但事实上,他的父亲山姆更希望伯恩斯坦继承包括美容公司股权在内的大笔家族产业,并曾感慨道:“我的儿子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呢?”山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伯恩斯坦已名声在外――时年二十五岁的他在没有任何排练的情况下,接替因感冒而无法上场的著名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BrunoWalter)指挥纽约爱乐乐团,这场演出的成功使他蜚声世界。美式关系1943年11月14日,伯恩斯坦的第一张“纪念”系列专辑《对七人的纪念》(7Anniversaries)正式发行,他将第一首曲子献给了当时已成名的美国音乐界当红作曲家艾伦?科普兰(AaronCopland)。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1937年,时年十九岁的伯恩斯坦在一场音乐会上结识了科普兰,当时伯恩斯坦正在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后来在科普兰的帮助下,他来到了颇具声望的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指挥,师从钢琴家伊莎贝拉?文格洛瓦(IsabelleVengerova)与指挥家弗里茨?莱纳(FritzReiner)。伯恩斯坦认为科普兰是对他作曲影响最大的人物。伯恩斯坦是科普兰《钢琴变奏曲》(1935)的重要诠释者之一,此外,科普兰还曾委托伯恩斯坦将其当时最新的管弦乐作品《墨西哥沙龙》(ElSalónMéxico)改编成钢琴版本。伯恩斯坦几乎把自己创作的所有作品都给科普兰审阅,并将科普兰告诉自己的信条一以贯之地运用到创作中:“不要一味地模仿那些厉害的作曲家,比如保罗?欣德米特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而是要做你自己!”传记作家对于他俩是
不能忘却的“纪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