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的“间隔年”2006年12月,25岁的广东白领孙东纯做了一个决定:暂时告别朝九晚五的生活,开启自己的“间隔年”计划。于是,他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踏上一段为期3个月的印度之旅。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走就走了13个月,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前后游历了6个国家。他一边旅行,一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他将自己的游历经历发到论坛上,引起了很大关注,许多中国人头一次知道什么是“间隔年”。2009年,他的网帖结集成书《迟到的间隔年》,让“间隔年”概念在中国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原来这就是“间隔年”孙东纯,80后,出生在广东农村,经历过赤脚上学、用猪粪给田地施肥的年代,儿时去趟市中心对他都是一件隆重而兴奋的事。那时的他,好奇家乡的公路到底有没有尽头,却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完成横跨亚洲的旅行。在旅行中,他不仅见识了不同的人生,还遇到了自己后来的妻子,一位日本女孩。间隔年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对我来说,是找到了‘爱’,我只能想到这个词。不单单只是认识了我现在的日本妻子,而且通过间隔年学习怎么去关爱别人、懂得去感恩。”孙东纯说。作为过来人,孙东纯认为,要让“间隔年”变得有意义且更美好,首先要确立一个主题,可以是旅游,也可以是支教、义工等等。“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最好是你生活中特别想干而又没干的事。最重要的是通过把自己与社会‘间隔’一段时间,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孙东纯说。当大学生陈晨看到了《迟到的间隔年》时,他说那种快乐不亚于在期末考试前一天发现老师落下考题和答案。当时的他面临毕业,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同时,他也看了法国的一部获奖动画片《苍蝇的一生》:片中的苍蝇从出生到死亡只有1分钟的时间,但却做了20多件事情。“我想起码我比一只苍蝇的时间多多了,于是我用一张清单,想给自己一年时间,完成一些有意义、靠谱的事情,都是我大学时想做但没有去做的事。”在那张清单里,他最终选择了“做一年全职农村人”―他18岁以前生活在农村,却很清楚自己并不了解农村。于是在友成基金会“小鹰计划”的支持下,他去了雅安地震灾后的一个村子。“小鹰计划”的间隔年活动,旨在招募年轻人用1年时间去农村踏踏实实做公益项目。利用小半年时间,陈晨走访了村里的老人。在春节前,他突然萌发了为村民拍全家福的想法。于是,他用26天筹集20000多元,用这笔钱招募了20多个公益摄影师,在过年前7天的时间,帮村民拍摄了157张全家福,及300多张纪念照―这是村民们在灾后的第一张全家福和新年照片。奔向远方的年轻人们作为国内首个资助年轻人实施“间隔年”的专项基金,中国青基会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成立于2014年,旨在在中国年轻人中间传播“间隔年”概念,并通过实施中国间隔年计划,帮助年轻人探索世界,认识自己。这一基金每年面向全国高校18-28周岁在校生,对提交并通过评选的优秀计划给予奖励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在国内或海外的三个月到一年的间隔年计划。廖小涵是被资助者之一。2015年10月,她带上祝福和不理解者的嘲讽,前往印度特蕾莎修女仁爱之家做义工。她被分配到儿童之家的残疾部工作。虽然廖小涵对孩子们感到怜悯,但是却无从下手,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亲近孩子们。最终,护理人员的行动改变了她。修女和护工对孩子们爱得很无私,她们细心地记载着每个孩子的病情和配药剂量,在喝
中国年轻人的“间隔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