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联系点制度引领记者“亲历”.docx基层联系点制度引领记者“亲历”2010年初开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建立采编人员基层联系点制度,鼓励年轻记者编辑下基层采访,并在《浙江日报》要闻版开辟相应专栏“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亲历”栏目的报道长则数千字,短则几百字,不拘形式,读者喜欢看,记者乐于写。开栏一年多,逐渐成为“三贴近”的一个版面。至2011年9月7日,“亲历”栏目已满百期,本文就此作一点回顾小结和业务思考。再造采访方式,重构版面焦点“跟随清洁工人迎来第一缕晨曦,陪伴交通警察送走最后一抹晚霞,感受渔船上风浪颠簸,体验高温下热浪翻滚……”这是2010年7月6日“亲历”栏目推出时的编者按,开宗明义、形象生动地表述了专栏特点:带着读者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感受原生态的生活。一是采访方式的改变。亲历报道的采访要求以记者的参与、体验为核心,一百期栏目中,每篇报道都能看见记者“身在其中”。在《拾荒者的一天》中,记者与一名拾荒者一起,喝公共厕所的自来水解渴、啃5毛钱一个的馒头充饥,从晚上7时起一直步行拾荒到凌晨3点,穿越大半个杭城,共捡得72个空矿泉水瓶,真正体验了拾荒者的艰辛。二是小人物唱主角。“亲历”的报道对象清一色是小人物,他们是菜农、粮农、渔老大、快递员、清扫工、护理员、卖冰女、票贩子、三轮车夫、大排挡小贩……以流动人口、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为主,都是当前社会最需要被关注、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缺少社会发言权,在“亲历”中,他们成为了新闻主人公、版面主角。三是报道内容聚焦民生。“亲历”主题一直紧扣百姓的衣食住行、求医、就学、教育、养老、保障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群众的生存状态、理想愿景成为重点。比如《看病难,有多难》一文,关注的就是一群特殊病人,他们为了能在大城市的医院看上病,要在医院附近的小旅馆里住上几天、甚至数月,为省钱,他们只要求最简单的住宿条件。记者陪着他们穿梭在旅馆和医院之间,记录下他们求医路上的真实感受。追求清新文风,探索人文价值亲历亲为式的采访带来了清新的文风。在文风上,“亲历”的写作追求四重价值标准:感知、感动、感悟、感情。像《板栗开口笑,山上山下闹》中,记者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描述采摘板栗的辛苦:“板栗蒲呼啸而来。突然,我小腿一麻,刺痛感接踵而来。转头一看,一个板栗蒲正躺在我脚边,我摞起裤腿一看,一片密密麻麻的红点。”记者紧接着告诉大家,其实,采摘板栗时被扎伤是常有的事,尽管打板栗辛苦,可是对农户而言,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这一季大约能进账2万多元。这一巧妙的连接,让读者心情起伏,不知不觉间就对栗农的酸甜苦辣有了理解。亲历报道还尝试将生活原态描绘成一幅幅的风情画。《驾着船儿去买水》《葡萄园里迎黎明》,光看这些标题,你很难想到写的会是抗旱、抗洪报道。高温下的民生报道如何创新?又是“亲历体”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叙述方法上,“亲历”突破了常规使用的第三人称,更多使用第一人称。记者不再只是作为旁观者讲述“他人的故事”,大多数时候,记者还是当事人,讲述的是“我们的故事。”“说着说着,我们的车驶出终点站,开始了我们今天的别样‘晚高峰之旅………类似的叙述方法在“亲历”中非常普遍。因为是“我们的故事”,从叙述方法来说是参与式的,而非评价式的,在心理上无疑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何让这些来自基层的真实记录充满生命张力,给人以美的熏陶?也是“亲历”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亲历”相信维护人民的权
基层联系点制度引领记者“亲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