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美审美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三千多年前周公旦,就开始以“制礼作乐”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礼”是道德教育,“乐”即审美教育。春秋时期孔子,将礼乐不仅列为“六艺”之首,而且成为整个教育基础,并通过审美形式,促进人与谐发展。西方著名教育家杜威,希望教育能够成为艺术,教师能够成为艺术家,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审美意义学校教育。而作为高职学院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是融科学、文学、艺术于一体一门课程,在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方面,更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作用。总览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珍珠,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美各个领域,给人以审美教育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去爱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以此来培学生美好品德、美好心灵、美好情感,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生活与未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反复朗读语言美文学是语言艺术。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借助语言这个物质媒介,把对社会生活审美认识与感受表达出来。但这里所讲语言是指狭义文学语言,即文学作品语言。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与情感性等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根据语言这些特征,针对不同文体对语言不同要求,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要字、词、句进行剖析,从中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美。第一,语言形象美。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如,朱自清散文《春》所描绘春天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像火,粉像霞,白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用生动形象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春景图。反复朗读此文,让学生从花色、花香、花甜味中去感受春天气息,置身其间,同时,也让学生从景物描写语句剖析中去体会语言形象美。语言形象美不仅体现在散文、记叙文中,而且也体现在议论文中。第二,语言生动美。语言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动词提炼与选用上。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绿”字,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显出江南初春景色美丽,风光宜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十分传神地把浓郁春色点染得生动别致,逗人神往。鲁迅小说《药》一文中写道:当刽子手康大叔把人血馒头给老栓时,嚷道,“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作者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刽子手凶残、贪婪、爱钱如命丑恶形象与粗野残暴性格特征。反复朗读此文,让学生从这些生动形象词语剖析中,去体会语言生动美对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刻画所起作用。第三,语言音乐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象声摹音与设喻作比相结合方法来描写音乐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在这里借助语言音韵摹写乐声同时,兼用各种生动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把琵琶女弹奏琴声音乐美与旋律美以及内心复杂情感美都表达了出来,从而让学生产生“如听仙乐耳暂明”听觉感受,并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