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与文化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是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人教版教科书中古诗文所占比重并不轻,但是一些初中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它们只是因为考试要考不得已而为之,眼下不少学生可以背出一长串歌词,却背不出字字珠玑古诗文;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典雅诗文敬而远之。有学生不认可像刘禹锡、张岱这样人,有学生甚至对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诸多现状表明,这些学生情感淡漠,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甚至缺乏起码道德常识。面对一些学生道德认知上缺失与传统文化认知上缺失,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传承。我们古诗文教学大多在考试指挥棒下仍传承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传统方法,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以字词句结构剖析为重点,久而久之,学生兴趣没有了,教师也觉得乏味。其实教材中古诗文作品可以说是我们灿烂悠久文化中精品,通过学习可以大大丰富我们思想内涵,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审美情趣。我们认为把古诗文学习局限在语言文字层面上是不够,重要还在于渗透传统文化,从母语教育角度来看,古诗文教学实际上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是古汉语学习,二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不可偏废。所以我们责任就是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语文教学为武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采用恰当途径与策略向学生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所占比重不小,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下面以课堂教学为例作一些剖析: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是刘义庆《世说新语》中一篇,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文中“尊君”“家君”“君”这几个称谓,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它们具体所指,最好还能适当加以引导,联系其他相关人称,比如古人如何称呼朋友、兄弟姐妹、长辈等。了解这些仿佛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人生活大门,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称背后所包含待人处事之礼。这远比对学生进行说教更有说服力,也让学生对古代先贤品质有更直接感受。我们要了解章句,但不能死于章句,所以在教学中不是要抛弃字词章句翻译,而是要抓住契机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师要抓住一个“痴”字,通过品味“景”“行”来体悟他“痴”,实际上是一种特立独行人生情怀,一种遗世独立精神品质,一种清高孤傲文人气质。这样文人不只张岱一人,具有类似精神品质文人有很多。此时课堂上让学生回顾积累古诗文名家作品,出示柳宗元《江雪》,让学生将这首诗与张岱文进行比较赏析,发现共同文人情怀,从而加深对文人这种品行、精神理解。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教师抓住“闲人”一词来品味作者情怀。试看这一片段: 师:……然而这样“闲人”也仅仅是“两人者耳”,“闲”看来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苏轼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景灵魂,景是情载体,苏轼笔下景语就会流露他内心世界。让我们齐读写景语句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