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来老风景,新公园.docx园来老风景,新公园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这个城市在经历了最初的激动、惶恐、不安与兴奋之后,前行的节奏骤然加快了。生活依然有它自身的逻辑,但很多方面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原来那个贵阳有了彻底的不同。比如说,开始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比如说,大批苏式风格建筑开始出现;比如说,原来一户大宅门里住进了很多人家;比如说,私家园林在这个城市消失了,公园却多了起来。不过,这些新的公园本身就长期是贵阳历史上的风景名胜。大水冲来的公园1952年夏,贵阳连降暴雨,附近山上山洪暴发,洪水涌入市区,造成河水猛涨,冲垮了大西门外的金锁桥及沿岸多座民房。后来金锁桥重新修好了,市长秦天真却考虑得更多:如何彻底解决贵阳水患,以防再次出现金锁桥被冲垮的情况?时任建设局副局长的土木建筑工程专家葛天回认真思考秦天真交办的问题,仔细查阅了贵阳地图和水磨河(即今天的市西河)上游的来水情况,对沿河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农田分布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分析,最后提出在黔灵山后山脚下、水磨河上游一个上宽下窄的地方建筑一道拦水坝,将发源于凤凰关的大罗溪来水拦截在这里。这样,下游山洪可以减缓,水害可以减轻,横跨河上的多座桥梁可免遭金锁桥的厄运。同时,水库蓄水可以作为贵阳市的饮用水源。最后,市政府同意了这个方案。水库于1954年1月动工,当年7月18日全部完工蓄水。坝高12米,长近百米,风景幽雅恬秀的黔灵湖,就这样凭空出现在贵阳人的面前。后来市政府将黔灵湖与黔灵山一道,兴建了全省有名的黔灵公园。黔灵山则自古便是贵阳名胜。明代黄运昌的《黔纪?山水志》上说,明洪武年间,黔灵山“因其生于边鄙,埋没于荒烟寒雨中”,是个没人搭理的地方。明初镇远侯顾成镇守贵州期间,游登黔灵山并在山上发现圣泉之后,史籍中才有了黔灵之名,其秀丽奇诡的自然风光也逐步被人认识。顾成是朱元璋帐前亲兵,积功累迁成为朱元璋帐下大将,靖难中被朱棣俘虏后归降,成为永乐朝重要大将。顾成一生征战,最大的功绩却在西南和贵州。他一生两度镇守贵州,一次在洪武朝,另一次在永乐朝。尤其永乐朝这次,带兵平定思州思南土司,直接促成了“贵州省”的出现,于贵州历史有重大意义。书中未详述黔灵山的发现是在顾成哪一次镇守贵州期间。不过洪武朝那一次戎马倥惚,难得有这样的心情,估计还是永乐朝吧。其后明代多人探游黔灵山,其中包括石阡知府祁颐、贵州布政使范理、贵州主事钟震、文学家杨慎、镇守贵州太监杨金、贵州提学副使万士和等。贵阳举人越英有诗题麒麟洞,曰“野寺月明禅榻寂,崖英春至薛箩悬”,可知当时麒麟洞前便有古寺。旅行家徐霞客到贵阳,笔记中写道:“崇祯十一年戊寅岁四月十一日至贵州,十二日止贵阳,游古佛洞。”古佛洞即黔灵山九曲径上的苦行佛者栖身洞穴,可见徐霞客也到过黔灵山。不过由于没有经过系统整修,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烟野树,人迹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黔灵山志》)。康熙十一年(1672年),佛教临济宗第三十三代传人赤松和尚在山中建造弘福寺,将其山命名为黔灵山后,山中僧侣和佛教徒逐渐将黔灵山慢慢整理出来,成为贵阳人喜爱的风景名胜。1941年到1949年,张学良、杨虎城先后断断续续被囚禁于黔灵山麒麟洞,1944年《贵州日报》上刊登的《游黔灵山记》,开篇便是讲黔灵山“近年禁止游览”,贵阳人只有望山兴叹,估计正是因为山中囚禁了重要犯人的原因。这一年的4月23日到5
园来老风景,新公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