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民间文化及传说管筹管筹形似笛和箫,但吹奏方法以及音色、音区上均有明显区别。《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状橐乎”便是指管筹。北魏时期修造的巩县石窟中的画像石《仪服图》的画面,就有吹筹艺人演奏的生动形象。另据考古发掘, 筹与舞阳贾湖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笛在形制上有一定渊源。筹与笛、箫共同组成民族管乐体系, 音色与音域搭配完美无缺。可以说, 管筹演奏艺术的发掘对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意义。但随岁月流转, 筹逐渐失传, 仅在寺庙音乐中有所保留, 适用范围及地域较小, 中载。新中国成立后, 其他地区也曾发现有人掌握管筹演奏技艺, 后都逐渐湮灭。许昌市鄢陵县管筹的唯一传人张富生是一名道士, 年已八十六岁, 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专家认为, 他或许是中国大地上最后一个精通筹吹奏技法的传人了。抱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工作态度, 在筹这种堪称“活化石”的民间艺术的抢救中, 许昌市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鄢陵县文联连续三次到偏远乡村调查管筹表演艺术, 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并对筹演奏的曲谱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目前, 许昌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委员会及许昌电视台正在组织筹拍一部大型专题纪录片, 完整记录筹的历史、传承、演奏以及张富生先生的传奇人生。中央电视台也将进行拍摄播出。禹州刺绣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刺绣业始于宋代民间传统手工工艺, 至明朝繁荣时期, 仅镇区就有数十家丝货行、染坊,数百家机户、上千架织机,数千名织工、绣工。“绿丝红绸银飘带, 如林绣女飞针忙”堪称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至康熙年间, 沿许洛故道, 刺绣作坊、店铺绵延五、六华里,到乾隆年间丝织刺绣业达到鼎盛,镇区西北部由 70 余家商号捐建的山西会馆, 便是历史的明证。顺店镇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绣品产地和刺绣产品交易市场,素有“中原刺绣之乡”的美誉。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刺绣产品主要为古装戏衣、秧歌衣和工艺饰品,布料色彩绚丽,图案设计新颖,产品工艺精湛。以戏剧服装为例: 其质料有大缎( 硬料) 和绉缎( 软料) 两种。颜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湖、蓝、香。样式有 180 种之多,以明代服饰为基础, 吸收了历代特别是唐、宋、清服饰之典型。根据服装形状制作上的基本特征, 可将其划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另外还根据文鸟武兽案, 来显示古代官员的品级标志, 如明代官服谱: 一品文官为仙鹤, 二品文官为锦鸡, 三品文官为孔雀, 四品文官为云雁, 五品文官为白鹇, 六品文官为鹭鸶, 七品文官为蜥苏, 八品文官为黄鹂, 九品文官为鹌鹑, 十品文官为练雀,公、候、伯、驸马共用麒麟。禹州药王孙思邈( 公元 581 ─ 682) ,京北华源( 今陕西省耀县) 人,唐代著名医学家,自幼博览群书, 治易经、老子之学、通晓阴阳、术数等。寿至 102 岁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著名医药著作。共收集载入验方 5300 多种, ? 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针灸、食疗养生等都有精辟论述。青年时孙携妻带子到禹州行医, 当行至岗下村口时, 正遇众人抬着一难产昏? 死的孕妇去下葬, 遂拦下救治, 一针扎下救活了两条人命。从此名声大振遂定居禹州行医, 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贞观 23 年,唐王之女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孙思邈应召入宫,经牵线诊
许昌民间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