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痒证医案(奇痒案)..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痒证医案 2013-12-30 | 刀客的棍|转藏(9) 痒证 57 .周身奇痒案张 XX ,男, 39 岁,厨师, 1982 年2月4 日初诊。四年前,患者赴非洲工作, 当地气候炎热, 又得从事烹炒, 每日汗流如洗, 气门洞开, 为解盛暑,常以冷水洗浴,因而常觉关节发凉,阴气已经内侵,阻塞气机。至 1979 年元旦期间,因事震怒,精神怫郁,遂觉胃脘堵塞,过一夜, 增腹满,局部膨起,竟高于胸肌。病经月余腹胀已达少腹,当时以;肝炎”治疗,毫无效果。不得不归国治疗。于 1979 年冬天,又见周身发痒起疙瘩,虽抓破也不能止痒。因而四处求医,经本市各大医院诊断, 否认“肝炎”,服用中西药三年,未见效果。初诊时见患者面带恐怖, 自诉腹胀, 胃脘胀满上攻, 头胀、头昏, 眼胀, 目珠发凉,心烦、口干苦,全身气窜而胀,难以名状,苔白脉弦。此病起于精神怫郁, 怒则气上, 经云,“怒伤肝, 悲胜怒。”悲乃肺志, 若肺之治节行, 则金能平木, 使气顺而下降, 病即可平。但肺气已因酷暑先耗, 复因冷水灌浴, 气机闭塞, 郁而生热, 热欲透而不能, 故身痒起疙瘩。今遇肝木横恣,肺气即病,不但无力制肝,反而助纣为虐,使逆气勃发, 病人痛苦异常。其目珠发凉, 乃因气郁不达于窍。拟用乌药顺气汤化裁,加入辛凉宣散之品,既能疏肝顺气和中,又为宣达气机, 使气有出路,气机一复,则诸症可平。羌活 10 克、秦艽 15 克、生石膏 50 克、赤芍 20 克、红花 15 克、乌药 15 克、川芎 15 克、白芷 15 克、僵蚕 15 克、青皮 15 克、天麻 10 克、槟榔 15 克。以此方出入月余,共服药三十六剂,前症基本平复。偶有心烦、惊悸, 头昏。二诊(3月 23日) :改拟补血和气安神:以四物汤合柴胡加龙牡汤加减。 4月 13 日再诊,服药两周,每周仅有两次轻微胃胀、头昏,余症消失; 仍以前方调理。( 龙文桂;《黑龙江中医药》 1982 年第 4期) [ 编者按] 本案为典型之郁证。郁证多缘于思虑不伸, 气先受病。盖气本无形, 郁则气聚, 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 如误认有形之滞, 用破气攻削, 则愈治愈虚, 用呆补之剂, 则愈补愈滞。《临证指南》指出: 盖郁证全在病者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 不重在攻补, 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 用辛理气而不破气, 用滑润燥涩而不滋腻气机, 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强调心理治疗以顺其气, 平淡用药以开其郁, 堪称精辟。本案主治者,对其病机分析中肯,遣方用药良法大备,诚有见识。 58 .心中奇痒案贾某,女, 48岁。 1980 年8月 12 日就诊。自述心胸部阵发性刺痒难忍已数月。日发数次,每次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每因优思恼怒而诱发。伴有头晕、心烦、口苦、咽喉不爽、嗳气纳减, 大便不畅、四肢无力等症, 1972 年4 月曾因肝脾肿大到县医院检查。诊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根据患者面色苍黄晦暗, 舌质紫暗有瘀斑, 舌苔薄腻, 中心微黄, 脉弦滑而大,重按少力,中医辨证属肝脾气虚,气滞血瘀,兼有湿热。因虑其体虚,乃仿王清任助阳止痒汤意,以补气活血为主,兼清湿热。黄芪 15克、党参 15克、当归 10克、丹参 15克、桃仁 6克、红花 6克、清半夏 10 克、瓜蒌 12 克、炒山栀 10 克、郁金 10 克、茯苓 10 克、炒枣仁 15 克。二剂,水煎,早晚分服,日服一剂。二诊(8月 14日) :服上方二剂后,自觉四肢较前有力,但心痒不减,大便略干,余症同前。乃改以温胆汤加味。陈皮 10克、清半夏 10克、茯苓 10克、甘草 6克、枳壳 10克、竹茹 10 克、胆草 6 克、炒山栀 6 克、淡豆豉 6 克、苦参 10 克、白藓皮 12克、丹参 15 克、生龙骨 15 克、生牡蛎 15 克。二剂。三诊(8月 16日): 服药后当日夜间心痒即未发作, 安然入睡, 其他诸症悉减, 大便亦通畅。舌苔薄腻稍显黄色, 脉象见小仍虚。守上方再进二剂,病告痊愈。后以调补肝脾为主,缓图其本,并嘱其注意精神调养。随访三月,未见复发。[ 原按] 祖载, 始见于《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是言疮疡、疼痛、瘙痒等多属于心的病变, 一般认为与心火亢盛、热壅血滞有关。在这里,“痒”只是疮疡发病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症状而已。“庠”作为一个独立病证提出,则多见于皮肤瘙痒症,如《外科正宗》载有“痒风”病, 其形成系由湿热蕴于肌肤, 不得疏泄, 或因血虚肝旺, 生风化燥, 肌肤失养所致。而此例患者“痒”的部位在“心中”, 实为罕见。笔者尚未发现古代医籍有类似的记载, 究其病机, 概由患者平素肝脾气虚, 生湿化热, 蕴于中焦, 复因情志刺激, 肝气郁而化火, 横逆犯胃,湿热蒸腾,上扰胸膈而致气血不和,遂生此怪症。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

痒证医案(奇痒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