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优秀个人:李娇孙百灵汪佳欣郭梓含房慧敏殷诗漫刘靓卓乔夕桐优秀小组:二组四组六组优秀个人:方春阳金晨吴思雪刘明远姜瑞李昕王佳宝任宇航罗东阳姚贺皮慧女王雨薇张雨濛优秀小组:四组六组学习目标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二、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中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强化民主和法制意识。【自主学习】一、开国大典 : (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 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3)准备: 1949 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 1949 年 10 月1日。 3、新政权特点: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务院负责人包括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人士等优秀人物、知名人士和专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1954 年。 2、目的:为了保障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力和义务,制定了_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_,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 4、意义: ①性质: 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根本要求;提高人民_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_ ,为_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5、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 年底,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954 年内容: (1)大会选举毛泽东为, 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2)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多部法律,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的目标。(3)各届人大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 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四、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政治协商,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政治协商会议。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新局面。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原因:基于我国国情。具体指的是: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长期以来,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在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 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 1955 年及以后的 10 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大省级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 100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 1)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4组 3组 B1 合作探究( 2)6组 5组B1 合作探究(3) 2组 1组B1 合作探究(1) 点评展示 1、探究要求:在组长带领下,组内充分讨论,达成组内共识。 2、展示同学在组内讨论后尽快展示,探究展示整体时间不超过 10分钟。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