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肚脐治百病(一) 浅述艾灸肚脐机理脐,穴名脐中、神阙,乃脐中凹陷地是也,为任脉循行之处, 五脏六腑之根本,人体元气归藏之所。此穴具健运脾阳,和胃调肠,温化寒湿, 散结导滞, 回阳固脱, 理气止痛之功, 也是全身中结构最特殊, 唯一以目可见、伸手可触的穴位, 其穴医理深广似海,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本穴。脐疗就是在脐中( 又名神阙穴) 敷药或运用艾灸、拔罐、按揉、热熨等来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方法。可对经脉进行良性刺激, 并能促进穴位对药物的吸收, 以此来调节脏腑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操作简便、安全稳定, 副作用少且无痛苦。运用于内科、男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杂病乃至急症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均有疗效, 用于养生保健、增寿美容等更有特殊作用。既可单独使用, 又可酌情配合他法, 从而明显提高疗效。脐疗源于民间, 但早在《内经》、《难经》就已有与脐疗有关的记载, 之后《肘后》、《甲乙》、《千金》、《外台》、《圣惠》、《圣济》和《本草纲目》等晋唐宋元明诸书中, 特别是清代外治名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 初名《外治医说》) 则叙述得更为详备, 近代随着世界各国医家对自然疗法的重视, 作为自然疗法的一部分的脐疗正在悄悄崛起。脐疗的源流和发展脐疗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期, 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 用" 砭石" 放血、刺病; 用树叶、兽皮、泥灰、唾液以裹敷创伤; 用树枝、干草燃烧来取暖、御寒, 却病; 用双手按揉推摸以治疾病。这些原始的方法就是针灸、敷贴、热熨、按摩疗法的萌芽。舂秋战国时期, 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计收方 283 张,其中外治法达一半以上,如洗浴、浸渍、熏蒸、热敷、敷贴、砭刺、角灸、按摩等, 诸法中包括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其叙述虽原始古朴, 但它却开创了脐疗之先河。从战国到秦汉, 脐疗从开始的一般运用逐渐上升到理论上的探索。此时所作《黄帝内经》中, 就记载了许多有关脐敷的理论论述, 其中有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关学说的论述,也有脐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阐发。如《灵枢?营卫》曰:" 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 《素问?气穴论》载有"脐一穴" 等。《黄帝内经》之后的《难经》对脐周部位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论述,为脐疗法奠定了基础它指出脐下肾间动气者为: "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这是对脐疗理论作出的一大贡献,亦为后世脐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汉代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说: " 屈带草,绕暍人脐,使三而人溺其中,命溢。亦可用热泥和屈草" ,是说中暍(中暑)者可用屈草溺脐以溢熨脐中。晋代,针灸名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载述:“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灸三壮,禁不可针刺;针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指出脐中(神阙) 穴宜灸禁针,并对其预后作了原则性的告诫这些论述,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 灸脐上十四壮, 名太仓,可治卒得霍乱腹痛"、" 以盐纳脐中, 灸百壮,治霍乱卒死"等。可见,晋代以盐填脐灸法已普遍应用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 治虚寒腹痛、上吐、下泻以吴茱萸纳脐,帛布封之" ,《千金翼方》中有" 治霍乱吐泻, 筋脉挛急, ……此病朝发夕死, 以急救暖脐散填脐" 的记载。此外,孙氏用东壁土敷脐, 用苍耳子烧灰敷脐,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疗脐中流水,用杏仁捣如泥与猪骨髓搅拌均匀后敷脐治脐红肿。王焘《外台秘要》也有数多脐疗方法的记录, 如用盐和苦酒涂脐治疗二便不通等,对后世脐疗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时期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两书, 载有药物的方剂也颇多,如《太平圣惠方》中说:" 治卒中,不知人, 四肢展附子研末置脐上,再灸之, 可活人。" 还有《圣济总录》中记有" 寒冷,泄泻久不愈,暖脐膏贴脐, 则病已"、" 治膀胱积滞, 风毒力小便不通, 取葱津- 蛤蝌壳许, 入腻粉调如液, 封脐内, 以裹肚; 热手熨, 须臾即通"。《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治阴毒腹; 逆唇青卵縮、六脉欲绝者。明代,从当时的许多医药著作和文献中可以看出脐疗的使更加普遍, 方剂日益丰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 治大谚肿,以赤根捣烂, 入元寸( 麝香)贴脐心,以帛束定, 得小便利,消"。" 五倍子研末, 津调填脐中, 以治疗自汗、盗汗, 用黑牵牛为水调敷脐上治疗小儿夜啼" 等的记载。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 麝香、樟脑、莴苣子及叶捣为膏敷脐治疗缩阳症。此外,《景岳书》、《类经图翼》、《古今医统》、《医宗必读》、《简易普济良方》等有脐疗的内容记载,使后世脐疗更趋成熟。清宫御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 阴阳熨脐葱白
中医脐疗治百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