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钧窑瓷器葵花尊钧窑瓷器双龙献寿钧窑创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 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钧台”设立官窑而闻名天下。“钧窑”所产之瓷曰“钧瓷”。她始 2 烧于唐代, 鼎盛于北宋, 金元时期影响北方诸窑, 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为我国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一。遗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区及禹州城内, 现已发现窑址 150 多处。保留完好的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北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和神后镇瓷区。主要游览观光的遗迹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钧神庙”、“火龙庙”、“神后镇钧瓷文化区”等。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陶器, 商周有原始青瓷。到了唐代, 制瓷业更加繁荣, 盛产一种以黑褐釉为主体, 局部施以兰白色斑的“花瓷”,被识为钧瓷的前身,称之为“唐钧”。到了北宋初年, 政治稳定, 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 文化艺术得到社会需求。钧瓷也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风格,成功烧制出窑变兰色乳光釉和铜红釉, 打破了瓷器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受到世人青睐。到了北宋末年徽宗时期,钧窑受到宫廷重视, 把“钧台钧窑”垄断为“官窑”。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 不计工本, 精工制作。其造型端庄古朴, 胎质坚实, 工艺严整; 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 禁止流入民间。这种高标准、严要求, 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 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 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金元时期, 由于钧窑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加之宫廷垄断的解禁, 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影响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 在我国北方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钧窑体系。明清时期, 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 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 3 如广东佛山的“广钧”、宜兴的“宜钧”、景德镇的“祭红”、“釉黑红”、“卢钧”等,以及受钧釉影响而创新出的各种高温颜色釉。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窑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其故乡河南禹州蓬勃发展, 经过几代艺人、科技人员的不断继承和创新, 钧窑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颠峰, 走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前列。今日禹州已成为以钧瓷为龙头, 各种艺术瓷、日用瓷、建筑陶瓷共同发展, 规模巨大的主要瓷区。 200 3 年禹州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钧都”称号,是钧瓷文化旅游观光圣地。钧瓷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 艳丽绝伦”的奇特“窑变”而独树一帜。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 在釉中铜铁等多种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 通过氧化还原的特殊烧成方法而烧制出五彩渗化的窑变釉彩,结束了中国陶瓷单一釉色的历史, 开创了我国彩釉瓷的新局面,对世界陶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代钧窑的造型多以器皿为主,盘、碗、鼎、炉、洗、尊、盆、钵等, 式样繁多, 品种齐全。造型古朴、端庄、线条流畅、曲直得当, 装饰质朴简约、吉祥如意。民间钧窑釉色以天青、天兰、月白、月白加红斑为主, 釉面莹光玉润, 精光内蕴, 幽雅自然, 加斑者, 或红或紫, 或红紫相间, 窑变天成, 潇洒自然, 极富装饰之美, 非人之所能为,“钧官窑”钧瓷釉色以窑变紫红釉为主, 变化丰实自然, 五彩渗化, 交相辉映, 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彩霞。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 烟光凌空星满天; 峡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