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梅花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①。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注】①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试题透视】此词的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梅花不骄贫,不谄富的高尚品德。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的手法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的地点和环境。五、六两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出两种不同的环境。七、八两句,以不动声色的叙述句,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的要求,很可能回答错。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掌握怀古诗中的常见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和借(怀)古伤今咏史抒怀或借古讽今。即指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感叹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从史事描述、意象的选择以及语势的倾向上去判断作者是意在“讽”(讽喻)还是意在“伤”。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西塞山怀古刘禹锡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思想感情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感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借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当朝统治者,有借古讽今的寓意。
西塞山怀古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