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教改下茶馆式教学感悟所谓"茶馆式"教学,即学生分小组形式,以六至八人一组,围绕课桌相向而坐。这样如同茶座座位形式称之为"茶馆式"。其优点在于,使学生能够更便捷更畅快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上,更多来自眼神交会,心灵与思想碰撞。契合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剖析与交流"环节。经过一年实践与摸索,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方面获得了一些较浅显感悟。现总结如下: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老师要为学生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同时,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兄长、朋友式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问题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信任、尊敬与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潜在主体作用。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与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剖析式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原有学习状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把学习过程中发现、剖析、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强调发现学习、剖析学习、研究学习。一个完整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与反馈两个相互依存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针对这两个过程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与"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学生,制订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成就感、自信心。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自主、合作、剖析课堂模式传统教学一个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规范办学背景下,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基本原则,笔者所在连云港市正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所谓"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确定适宜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剖析、互动剖析、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课堂。"六模块"建构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引导"、"学生配合"师生合作方式,到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案编写突出灵活、实用、科学、有效,在让学生明确一课学习目标后,一般分成四个板块,即"走进课本"(一般用填空形式,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小组内交流批改)、"交流剖析"(一般用材料剖析形式,小组内讨论、剖析、展示)、"知识梳理"(一般用知识网络形式,让学生归纳、概括出本课知识要点、学生讲评、教师适时点拨)、"巩固升华"(一般选用近几年中考真题
浅谈教改下茶馆式教学的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