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doc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徐州市中医院221000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均对其进行二维(2D)、彩色多普勒(CDFI)及微血管成像(SMI)检查,观察斑块回声、大小、位置、彩色血流信号和超精细血流信号。结果:100例患者其中软斑50例,混合斑块32例,硬斑18例,软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18%,SMI血流检查率为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混合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4%,SMI血流检查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硬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0,SMI血流检查率为0;而软斑和混合斑的SMI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MI技术较CDFI能够更好的显示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关键词:超精细血流斑块稳定性脑梗死是造成中老年人群永久性残疾的重要因素。颈动脉硬化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研究[1・2]发现血管狭窄不是导致脑卒中的唯一原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意义重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常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有密切联系[3]o评估斑块易损性的指标除斑块坏死核心大小、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及纤维帽厚度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也可能是衡量斑块稳定性的新指标⑷,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估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超微血管成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是新近出现的评价组织微血流灌注的方法,可以显示组织内的低速血流,该技术通过有效分离血流信号和重叠的组织运动伪像,保留最欣慰的低速血流信息,无需使用造影剂即可实现低速微小血管的可视化。资料与方法一、对象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徐州市中医院超声科检查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斑块均为单发斑块,其中男性68例,女32例,年龄38〜88岁,平均(±)o二、 仪器与方法1常规超声检查方法:患者平卧位,颈后垫枕,向后仰,偏向检查对侧约45°,充分暴露颈部。行2D超声检查,记录斑块的回声、位置、斑块的长度及厚度。然后行CDFI检查,记录斑块内是否有血流信号、血管的数目,最后进行SMI检查,同样记录斑块内是否有血流信号、血管的数目。:①软斑:斑块内回声低于血管壁回声,且后方无声影(包括溃疡斑);②硬斑:斑块回声与管壁回声接或强于管壁,后方伴或不伴声影(包括钙化斑);③混合斑块:斑块内既有强回声又有低回声,后方伴或不伴声影[4]。三、 ,受检者的年龄、斑块大小及斑块弹性值均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本研究根据斑块回声图像的特点将斑块分为低回声斑块(软斑)50例,混合回声斑块(混合斑)32例,强回声斑块(硬斑)18例。2CDFI和SMI结果:18例硬斑因呈较强回声,使斑块后缘受声影遮挡,无法观察斑块内彩色血流的情况。50例软斑中CDFI观察到血流9例(18%)

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56 KB
  • 时间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