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文:关于德育的主体与主导之辨证.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文:关于德育的主体与主导之辨证.doc论文:关于德育的主体与主导之辨证论文:关于徳育的主体与主导之辨证发表时间:2013-7-3120:34:39论文:关于徳育的主体与主导之辨证陈金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通常所说的“徳育''有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狭义的“道徳教育"之分,本文的“徳育'‘主要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道德教育”之含义。众所周知,当下社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道德困惑、道德迷茫、道德偏离、道德失范乃至道徳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使人们感叹徳育的困境。笔者认为,当下的德育模式在相当程度上难辞其咎。因为这种模式的明显缺陷就是,视教师为德育中心和主体,以知识传授灌输为重点,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内因作用却被忽视,学生沦为被机械地加工、改造的对象,其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遏制。显然,这种徳育模式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日益暴露出与人的发展的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求,最终影响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解决德育的这一困境,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正确处理德育中的主体与主导之关系,建构一种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师生互动的德育新模式。一、 徳育新模式凸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当下的学校德育中,教师既是德育的主体,又是德育的主导,而学生是被动接受教育影响的人,仅仅被看作像“容器”、“白板"一样的客体,一任教师的灌装和涂抹。这种德育模式完全忽视了人的价值,抑制人的主体能动性。鉴于此,德育新模式力求变教师的主体和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换言之,就是要弘扬学生的自觉自愿、自主自为、自律自控的精神。所谓自觉自愿是指学生在具备道德主体意识的前提下产生自觉履行道德原则规范、追求道德完善的内在耍求。所谓自主自为是指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能力,在道德生活中自我做主、自我行事,不受他人支配。所谓自律自控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处世待人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不难发现,这种德育新模式凸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潜力的挖掘,从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言而喻,德育新模式着眼于提高的发展。德育新模式注重在道德他律基础上追求更高、更完美的境界,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相当高的道徳觉悟,相当强的自我道徳评价、调节和选择的能力,能够自觉地以社会规范规约自己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自觉把道徳认知、道徳观念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徳行为,达到“慎独"境界,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二、 德育新模式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精神徳育新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教师的地位无足轻重,相反,教师在徳育活动中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并发挥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有点像“园丁",学生有点像种子,有口己发展的胚胎和口然生长的可能性,但若要长势良好就需要园丁适合时宜的浇水、施肥、培土和修剪。教师工作有一点像太阳,能给天地万物提供温暖和阳光,使种子发芽、结果,使生命存在、成长。徳育过程中,教师从主体变为主导,从领导者变为引导者,大到徳育目标的把握、徳育内容的组织、小到德育环境的布置、讨论思辩的引导,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德育的主题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其中无不体现教师的启发点拨作用。在学生迷茫消极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循

论文:关于德育的主体与主导之辨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ssmppp
  • 文件大小61 KB
  • 时间2020-07-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