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荣昌夏布的生产性保护之道】荣昌夏布保护措施.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荣昌夏布的生产性保护之道】荣昌夏布保护措施跨进加合织染有限公司大门,一片素白扑面而来。晒场上,挂满茎茎苎麻。苎麻汁液被阳光蒸发,氤氲出一院清香。晒场上空无一人,让人以为没有开工。可刚拐弯,“唧唧”之声袭耳而来——车间里,十几台木制织布机,正发出有节奏的鸣响,宛如时间的原始语言,神秘而久远。梭子在妇女手中来回摆荡,搭在柱上的夏布一点点增长,一刻刻光阴爬上细小格子,让它浸染出历史的味道。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在这味道里盎然茁壮。销声匿迹颜坤吉的早晨,是从一把梳子开始的。梳子长一尺六,非用来梳头,而是用来梳麻——梳子在粗麻上轻灵一划,细丝便从梳齿间流淌出来。“梳了70年,都成习惯了。”老颜摩挲着梳子。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颜家从广东一路西行,落户在荣昌盘龙。“客家人将夏布工艺带入荣昌。”老颜说。夏布是用苎麻纺成的手工布,挺括疏朗,凉爽清汗,常用来做衣服和蚊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古诗歌里的场景,开始在荣昌复苏。“因其洁白细腻,荣昌夏布成为宫廷贡品,达官显贵穿之以为荣。”老颜眼里闪着光,“那时,在盘龙、龙集两镇,家家都有织布机。”《荣昌县志》说:“比户皆绩机抒之声盈耳。”辉煌,仅仅延续了200年。清末民初,在坚船利炮开路下,洋式织布机涌入中国。在一日千匹的洋机器前,五日一匹的木织机失宠了。“一件夏布长衫,要20个银元,一件普通长衫,只要五个银元。”老颜说。“唧唧”声开始零落起来。颜坤吉就出生在零落声里。“我家还在坚持织夏布,从小耳濡目染,我十岁织布便已得心应手。”老颜说。进入新中国,随着集体大生产的推开,“唧唧”声消失了——大家拿起斧头,把织布机劈了,当成做饭的柴火。“留给我吧!”颜坤吉咧着嘴恳求。“嗯。可留给你又有什么用。”父亲放下斧头,泪水盈眶。此后,夜晚,“唧唧”声便会从颜家荡出来,寂寞清冷,似琴师诉说往事。“机抒声盈耳的时代还会回来吗?”颜坤吉问父亲。父亲无语,一脸泪。重现生机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荣昌。“我的心晃荡起来。”黄良位满眼兴奋。他身体瘦弱,干农活吃力,“所以一包产到户,我就背着小商品,走村串户”。“良位,收夏布不?”偶有人家,跟颜坤吉一样,还在“自娱自乐”。听的次数多了,打小喜爱夏布的黄良位开始琢磨:“夏布真没市场了吗?”1987年,带着两匹夏布,黄良位直奔深圳。“跑遍了商场,没一个要。”黄良位一脸沮丧。他又困又乏,钻进一家宾馆,打起瞌睡来。这一睡,竟睡出一幕峰回路转的大戏。“醒醒。”一个中年人叫。“啥事?”黄良位眯着眼问。“这是夏布吧?”“嗯。”“卖给我。有多少,我要多少。”“当真?”黄良位翻身站起来。“这是十万元订金。”中年人乃香港布匹商,正急着为韩国客户寻找货源。黄良位抱着订金,回到荣昌,走村串户收购夏布。虽没收到多少,但一转手,竟获利过万元。“要想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必须使它在市场化、产业化中重新实现经济价值。”香港商人说。一语点醒梦中人。黄良位立马成立荣昌夏布有限公司,开始组织农户批量生产。但香港商人不满意:“效率太低,品种太少。”黄良位带着技工,开始改进织布机,“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还开发了几十种新品,韩国客商要什么坯布我们都可提供”。开发坯布,黄良位成功了,其公司连续六年位列重庆民企50强。如法炮制,100多家夏布企业在荣昌呱呱坠地。“机抒声盈耳的时代又回来了。”颜坤吉呵呵直乐。引

【荣昌夏布的生产性保护之道】荣昌夏布保护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ojun00002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