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天职国制及郡名分国制起奈良时代,凭据曰本天武天皇所创的“近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分别,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 关东八分国房总三国——下总、上总、安房上野、下野、常陆、武藏、相模奥州六分国陆前、陆中、羽前、羽后、岩代、磐城东海七分国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美浓、伊势(志摩) 申信越三分国甲斐、信浓、越后北陆六分国越前、越中、加贸、能登、若狭、飞弹近畿十分国近江、山城、大和、伊贺、河内、和泉、摄津、纪伊、丹波、丹后中国山阴五分国石见、出云、伯耆、因幡、但马山阳八分国周防、长门、安艺、备后、备中、备前、播磨、美作九州肥前、肥后、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萨摩、曰向、大隅四国伊予、土佐、赞岐、阿波三岛种子岛、隐岐岛、对马岛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2)近畿。近畿地区9国,田产总计300万石。分别是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南近江国、北近江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慑津国。(3)九州。九州有9国,田产总计290万石。分别是:大偶国、萨摩国、曰向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前国、筑后国、肥前国、肥后国。(4)四国。四国地区有4个国,田产总计120万石。分别是:伊予国、土佐国、阿波·淡路国、赞歧国。(5)东海280万石。美浓国、尾张国、伊势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6)北陆180万石。越前国、加贺国、能登国、越中国、越后国。(7)山阳道+山阴道(偶不喜欢用中国这名称)280万石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8)甲信120万石。北信浓国、飞弹国、南信浓国、甲斐国。(9)关东300万石。上野国、武藏国、伊豆国、上总国、下总国、常陆国、下野国。(10)东北地区250万石。岩代国、陆前国、羽前国、陆奥国、羽后国。所谓的“关东八国”,实际上并不在五畿七道的分别之内。室町时代,幕府将军为了强化在关东地区的统领,在镰仓设立了关东将军一职,统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下野、上野、常陆、伊豆和甲斐十国,这才有了比力模糊的“关东地区”的界说,而到了江户时代,拿掉了伊豆和甲斐,剩下的关东平原上八国才被统称为“关八州”。如果硬要把关东八国套在五畿七道里的话,应该是下野和上野两国属东山道,其余则属东海道。其次,东北地区的奥州,其实是专门指陆奥国的,也就是今天的青森、岩手、宫城、福岛四个县,所谓的“羽前、羽后”实际上已经是出羽国了,也就是所谓的羽州,即今天的秋田、山形两个县,这两者不可等量齐观。所谓“奥州六分国”是错误的说法,最起码也应该叫“奥羽六分国”才算恰当。并且实际上,在古代日本的行政区划上,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只分陆奥和出羽两国罢了,并且他们都是属于东山道的。所谓的“甲信越地区”自然也属于是通称了,实际上,甲斐属于东海道,信浓属于东山道,而越后则属于北陆道。别的,飞驒国(注意,绝对不是飞弹国哦!“驒”发的是tuo也就是“驼”的音)从来没属于过北陆,那里可是如假包换的东山道。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藩置县,同为东山道的飞驒与美浓两国归并为岐阜县,试想,如果飞驒位于北陆道的话,那为什么不跟越中大概加贺归并?对付近畿地区,楼主一会十国,一会九国,含混不清,最后爽性把近江一分为二,搞出了“南近江国”和“北近江国”这种称呼,估摸着应该是刚玩完信长之野望13吧?实际上,近江只有5国,即山城、摄津、和泉、河内和大和。其他地方咱先放一边吧,直接跳到九州岛去。乍一看楼主这次没有错误,九州岛上确实是9个国,但实际上,楼主照旧错了。所谓九州,实际上是11国,还包罗北边的壹岐、对马两个岛屿。至于名为九州,因为最初的九州,是不包罗萨摩和大隅两国的,这两国最初是隼人的土地,奈良时代之后才陆续并入日本并设置的,但“九州”这个名字却一直保持沿用了下来。不外,楼主其实照旧值得表扬的,最起码山阳八国没有任何错误!这样一来,楼主的这个表就全乱套了,出云来重新统计一下吧:近畿5国:山城、摄津、和泉、河内和大和。(这5国尽管很小,却是住着天皇的地方,所以很重要,合称“畿内”,与此相对应的,其余7道所有地方统称为“畿外”。东山道8国:陆奥、出羽、下野、上野、信浓、飞驒、美浓、近江。东海道15国:常陆、下总、上总、安房、武藏、相模、甲斐、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伊势、志摩、伊贺。北陆道7国:越后、越中、能登、加贺、越前、若狭、佐渡。(楼主把佐渡国彻底忽略不计了,拿豆包不当干粮)南海道6国:纪伊、淡路、赞奇、阿波、土佐、伊予。(楼主这次倒没有无视小岛淡路,而是组合了个“阿波·淡路国”乱来了已往)山阴8国: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似乎这里“道”字打不出来啊……可也难怪,但真佩服楼主不知道他咋弄上去的)山阳道8国: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安艺、周防、长门。西海道11国:对马、壹岐、丰前、丰后、筑前、筑
日本分国制及郡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