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概说【作者】吴世昌一、词和乐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人,一提到各时代的代表作,就举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四种文学体裁,名称虽然不同,但广义地说,都是诗,都是韵文。元曲虽有一部分是剧本,其实也是用韵文组成的诗剧。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又都是歌曲。不但乐府这名称起源于西汉前期主管音乐舞蹈的官府,乐府诗其实就是这个官府收集来的民歌——当时称为“歌诗”。收集者也记录了这些民歌的乐谱曲调, 《汉书、艺文志》称为“歌声曲折”,简称为“曲”,配曲的辞即是歌曲,也称曲子。唐人的七言绝句是可唱的歌,所以也是“乐府”。宋词即从唐诗演变而来,所以词也就是宋代的“乐府”:许多宋人的词集即以“乐府”为名,可以证明此点。词的起源不只是唐人绝句的演变,这点下文要说到。词一开始即是要配合音乐歌唱的,在这一意义上它是不折不扣的宋代乐府。宋代的乐府(词)到元代变成更复杂的歌曲——有散曲、散套等种类,这些歌曲的集子有的也名为某人的“乐府”。集合许多套散曲作为戏园中演唱故事的材料,即成为我们称之为“杂剧”的元曲。元曲也就是元代的“乐府”。因此, 一切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本来都是可歌的曲子词。但每当一种新的歌唱体裁起来代替原有歌曲时,原有的、已成为传统的“体裁”,就退居于“古典”的、专为诗人雅士所欣赏、仿作的地位。而新的体裁来自民间的作品则为当时流行的歌辞。民间制造的歌辞比较真实朴质,有新鲜的内容和生气,但在艺术性方面却往往比较粗糙、鄙野,即所谓“言不雅驯”。文人把这些民歌加以修改或仿作,提高了它的文字技巧和艺术性。有时把杂乱的民歌整齐化、规范化, 把它从“歌”的地位提高到“诗”——从里巷歌谣提高到乐府雅词,于是这一种体裁便成为某一时代的代表作,成为当世诗人的主要作品。词在宋代的兴盛大体上也不出这一历史演变的轨迹。但由于它特有的性质,它的发展又有不同于别的文学体裁之处。词既然是中国古代韵文之一种,且与别的韵文有同样的地位,为某一时代的“乐府”,那么它和别的韵文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它自己具备怎样的特色?下文试分别阐述。二、词的特点词起于晚唐。晚唐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韦庄等都写过不少词。在他们集子中,有的作品从体裁上看明显地是词,因为它的句子长短不齐:如《忆江南》、《长相思》等。有的则分明是七言绝句,然而标题却用的是词调名,如《清平乐》、《浪淘沙》、《竹枝》、《杨柳枝》等。另有一种,如皇甫松的《采莲子》,则是在七绝的每句下面加两个重复的衬字:即第一第三两句的衬字也相同。(见附录例词)由此可知这样的绝句是一些采莲的姑娘们合唱的:有人先唱一句,大伙儿合唱那重复的衬字。另一人再唱第二句,大伙儿又合唱下面的衬字。如此轮流着唱下去。另一个例子是孙光宪《竹枝》,把七言绝句的每一句破成上四下三两句,然后在这两个断句下面嵌入重复的衬字。例如: 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宋人大曲演奏时的领队称为“竹竿子”,大概是从“竹枝”演变出来的。如果如此, 则每句前四字由竹枝唱,后三字由女儿接唱,而不是把“竹枝”和“女儿”当作衬字来合唱。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知道,唐人的七绝先被用作唱词,唱时有时还须循回重复, 如王维的《渭城曲》。后来,歌唱者还嫌仅仅是重复在音调上变化不够大,就加些衬字进去。但只加衬字仍嫌太单调,不能适应新的乐调,有
唐宋词概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