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主要任务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 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3、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治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具体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病, 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4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师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 5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6、重视教学情况反馈,运用不同形式进行心理疏导。 7 、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三、具体措施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执行教学课程计划。认真按照课程计划开足、上齐、上好心理活动课,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课为主淡化理论,强化行为指导和行为训练,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同时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而更加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 、设立课题研究领导组。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学年开始即全面布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期中检查, 每期末考核,一学年一次全面总结。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 3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核心是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